水产百科

鱼类育种

2023-02-10

fish breeding按照人们的意愿,培育特定遗传性状(如生长迅速、抗病和耐低温或高温等)稳定的鱼类品种或品系。

养殖鱼类的选择与育种,在很长的历史年代里,只是停留在依赖自然选择的作用上。1558年瑞士的格斯纳(C.Gesner)进行的鲤与金鱼的交配, 是世界上制种的最早记载。直到18世纪末叶遗传学理论初步建立后,才为养殖鱼类个体间的杂交奠定了基础。此后,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鱼类的育种由个体间细胞水平,进而走向分子水平,从而,突破了种间不可杂交的障碍。选种及杂交育种是个体水平;染色体倍数性育种和体细胞育种属细胞水平;基因转移育种乃是分子水平。在育种实践中,这三个层次的手段往往相互结合,互为辅充。

选种 鱼类育种中最经典的方法。鲤是养殖历史最悠久的种,中国大约从农渔时代就开始进行自发的物种选留,挑选生长快、个体大、体态健壮的鱼作亲本,淘汰含有不利特性的个体,使有利的遗传基因得以保留并逐步稳定,这种过程实际上就是种内选育。在中国至今有20个适应于不同养殖环境的鲤品种。

杂交育种 鱼类育种中较有成效的手段之一, 已由种内扩大到种间。绝大部分养殖鱼类是体外受精,为人工杂交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人工杂交可以把两个不同种类的优良遗传特性集中于同一个体,扩大了遗传特性的变化范围。金鱼是杂交与选择相结合进行育种最早的成功例子。长期以来,金鱼饲养者把不同形态和色彩的金鱼进行人工杂交,逐代选择,使一些具有独特性状的遗传特征趋于稳定,形成新的品种,在中国已有一百多个金鱼品种。

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的基尔皮奇尼科夫(В.С.Кирпичников)等用欧洲的镜鲤和黑龙江野鲤杂交,经过五代的选育,获得抗寒力强的罗普莎鲤。中国培育的红镜鲤是从兴国红鲤与散鳞镜鲤杂交后代中分离出的红色、散鳞的个体中选留繁殖出来的。随即又从野鲤和红鲫的杂交后代中选出了四倍体的鲤鲫杂交种。

染色体倍数性育种 包括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①单倍体育种。以雌核发育或雄核发育为手段,使发育后代的遗传信息只由母本或父本的单套染色体提供。由于单倍体育种能在很短的时间获得纯合的个体,因而成为育种的主要方法之一。中国在鲤的人工雌核发育和人工控制性别的研究中,已获得两个红鲤雌核发育系。对雄核发育的研究也获得突破性进展。②多倍体育种。有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前者是体细胞中含有两套以上同源染色体,后者含有两套以上不同源的染色体(一般是两个不同种的染色体)。多倍体一般有三倍体、四倍体、五倍体或更高的倍数。染色体倍数的增高,往往伴随着生活力的提高和生长速度的加快。异源多倍体是解决杂种不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在人工诱发三倍体、四倍体的研究方面, 已获得草鲤和鲤鲫杂交的可孕异源四倍体鱼。

体细胞育种 应用经过诱变或筛选的、具有一定目的遗传特性的体细胞系作原始材料,以培育鱼类新品种,是鱼类育种工作中目标较为明确且较为快捷的途径。世界上第一尾“试管鱼”的实验成功,为鱼类体细胞育种解决了技术上的主要障碍。

基因转移育种 高等生物的基因分离、扩增和重组转移等技术的日益完善,为鱼类基因转移育种创造了条件。基因转移育种是定向目标最为明确的一种技术途径。人的生长激素基因成功地转移入泥鳅和鲫,在受体成鱼体中得到表达,并能遗传给下一代的事实,使人们见到了这一技术途径的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