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有毒鱼类

2023-02-10

ichthyotoxic fishes一群具有毒棘或体内具毒素的鱼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也见于各淡水水域。

世界有毒鱼类约1100余种,中国约有270多种。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就有关于河豚有毒的记载。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记载有毒鱼类为4种,如鱼虎(即刺鲀)、海鹞鱼、石斑鱼和河豚。还提出了解毒方法和治病方面的功效。

种类与分布 有毒鱼类依其所含毒素性质之不同及含毒部位之差异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毒鱼类(poisonous fishes) 其肌肉、皮肤、血液或内脏含有毒素,一般较稳定,不易被热和胃液所破坏,称为内毒素。误食后会引起中毒。世界毒鱼类有600余种, 中国约有170余种。

毒鱼类又可分为七个类型:①肉毒鱼类(ciguatera-producing fishes)。肌肉或内脏含有雪卡毒素(ci-guatera toxin)。它不溶于水,是一种脂溶性的神经毒素。中毒后常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伴有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症状,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世界肉毒鱼类约300余种,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国有30种,包括海鳝科、魣科、笛鲷科、鰕虎鱼科、蛇鲭科中的有毒种类。分布于海南省南海诸岛、广东和台湾沿岸。常见的有黄边裸胸鳝(Gymno-thorax flavimarginatus)、大魣(Sphyraena barracuda)(图1)、白斑笛鲷(Lutianus bohar)等。②鲀毒鱼类(poisonous puffer-like fishes)。肝脏、卵巢、血液、皮肤和肠含河豚毒素(tetrodotoxin,又称TTX),是一种能使神经肌肉强烈麻痹的烈性神经毒素。其毒理作用是毒素阻碍神经和肌肉的传导,中毒后感觉和运动神经麻痹,严重者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的温带和热带海域。产中国的约40种,包括鲀科、鰕虎鱼科中的有毒种类。分布于中国沿海,少数种类进入河口或上溯江河。常见种类有红鳍东方魨(Fugu rubripes)、紫色东方魨(F. prophyreus)、假睛东方纯(F. pseudommus)和云斑栉鰕虎鱼(Ctenogobiuscriniger)。③卵毒鱼类(ichthyootoxic fishes)。卵巢含有鱼卵毒素(ichthyootoxin)。食后产生急性腹泻、呕吐。大部分种类生活于淡水, 中国约有50余种, 以鲤科鱼类中的裂腹鱼类为主, 其次为光唇鱼类。常见的有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薄颌光唇鱼(Acrossocheilus kreyenbergi)等。④胆毒鱼 类(gall-bladder poisonous fishes)。胆含有胆汁毒素(ichthyogalltoxin)。如吞服过量鱼胆会损伤肝、肾,短期内引起心血管与神经系病变, 导致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多为淡水经济鱼类,中国养殖的青鱼、草鱼、鲢、鳙和鲤,其胆有毒。⑤血毒鱼类(ichthyohemotoxicfishes)。血液含有鱼血毒素(ichthyohemotoxin)。生饮鱼血或皮肤损伤接触鱼血会引起炎症、坏疽和化脓。种类较少, 中国有2种, 即鳗鲡和黄鳝。均生活于淡水。⑥肝毒鱼类(ichthyohepatotoxic fishes)。肝油中含有鱼油毒、痉挛毒和麻痹毒。进食鱼肝过量会引起呕吐、腹泻、脱皮等症状。常见为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 中国沿海均产。⑦含高组胺鱼类(histamine and saurino-producing fishes)。鱼肉无毒, 但组胺酸含量较高, 在鱼体变质时易分解为组织胺(histamine)和秋刀鱼毒素(saurine)。食后会引起过敏性食物中毒。中国有5种, 为中上层鱼类。包括鲹科、鲭科、金枪鱼科, 如蓝圆鲹、鲐、竹䇲鱼等。

图 1 大魣

刺毒鱼类(venomous fishes) 体有毒棘和毒腺,能螫伤人体, 引起中毒。世界刺毒鱼类有500余种,中国约有100余种。

刺毒鱼类的毒棘鳌伤人后, 毒液由毒棘输入体内, 引起疼痛和中毒, 严重时也会危及生命。种类很多, 广泛分布于三大洋热带及亚热带水域, 也见于淡水中。其中以产于海中的赤魟(Dasyatis akajei)、褐黄扁魟 (Urolophus aurantiacus)、龙鰧(Trachinus dra-co)、毒棘豹蟾鱼(Opsanus tau)、毒鲉(Synanceiaverrucosa)、日本鬼鲉(Inimicus japonicus) (图2)和产于河口的鳗鲇(Plotosus anguillaris)最为危险。被刺伤后极度疼痛, 出血, 肿胀, 组织腐烂,肢体麻痹,谵妄, 心律衰竭, 并可导致死亡。

图 2 日本鬼鲉

毒腺鱼类(ichthyocrinotoxic fishes) 皮肤处有毒腺组织, 能直接分泌毒液于水中,杀死附近的生物。种类很少。毒腺鱼类体无毒棘, 仅在皮肤处有毒腺组织, 能在水中分泌毒液,杀死周围鱼类或水生动物。常见种类有产于南海的五线叶鰕虎鱼(Gobiodon quin-questrigatus)、多斑箱魨(Ostracion lentiginous)等。

防治与利用 误食毒鱼类而引起的中毒。一般早期中毒应即进行空胃、催吐、洗胃、导泻将毒物排出体外。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保护肝脏, 使部分病例缓解。呼吸困难时可吸氧,呼吸衰竭时要进行气管切开,插管或用肾上腺素、阿托平合并治疗。严重疼痛可分次给于少量吗啡。抽搐时可吸入乙醚控制。喉头痉挛应即作气管切开术。肌肉麻痹时可用盐酸士的宁肌肉注射。对因食河豚而引起的中毒,更应迅速抢救,稍缓则常造成死亡。被刺毒鱼类刺伤后, 应立即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创面, 进行外科清洁处理, 用盐酸吐根素在患处作皮下或肌肉注射。消肿止痛效果显著。

预防毒鱼类的中毒, 首先向群众做好宣传和普及有毒鱼类的知识:加强水产品的管理工作;对可疑的或不常见的热带珊瑚礁巨型鱼类的食用要谨慎小心, 最好不要食用; 对河豚更要严禁鲜品上市, 不得擅自处理。对鱼卵有毒的种类, 严禁乱扔内脏。不要吞服鱼胆和生饮鱼血来治病。在水下作业或海滨捕捞时, 要了解刺毒鱼类的毒棘部位和毒性, 不要用手捕捉具有毒棘的鱼类, 防止被其刺伤。

有毒鱼类除了肉毒鱼类肌肉有毒不能食用外, 其他鱼类只要去除有毒部分或破坏其毒素后仍可食用。更为重要的是有些有毒鱼类的毒素可以作为提取各种药物的药源。如河豚毒素具有极强的镇痛、降压和麻醉作用。其针剂可用于松弛肌肉痉挛或减轻晚期癌痛。鱼卵毒素可作为某些催吐剂或泻剂的药源。某些鱼类的胆汁有祛痰、轻度镇咳作用和明显降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