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贻贝养殖

2023-02-10

culture of sea mussel根据贻贝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工繁殖、饲养的生产过程。贻贝养殖的历史悠久,早在1235年法国就开始插桩养殖;西班牙的筏式养殖较发达。20世纪60年代以后, 中国、菲律宾、印度等国也相继发展不同类型的筏式养殖。

苗种生产 有人工育苗和海区采苗两种。

人工育苗 包括人工诱导产卵及发育和苗种培育。人工诱导产卵及发育 人工诱导刺激产卵的方法很多,温度变化、性产物诱导、电刺激、化学刺激、搔刮、牵拉足丝都有效。常用的方法以阴干、升温及注射0.5摩尔/升氯化钾水溶液为最有效。

各种贻贝卵及幼虫的发育过程大体相似,仅因品种及水温而略有差别。在16~17℃的海水中,紫贻贝卵受精后30分钟出现第一极体,40分钟出现第二极体;70分钟完成第一次细胞分裂,85分钟为4细胞期,3小时20分钟为8细胞期,4小时20分钟为16细胞期,7小时20分钟达囊胚期,9小时30分钟达原肠期,19小时发育成担轮幼虫,40小时成为直线铰合幼虫,8天达壳顶期幼虫;20天成为匍匐期幼虫,足出现,并出现眼点;25天开始附着,变态发育成稚贝。厚壳贻贝受精卵20小时可变成担轮幼虫, 10天达壳顶期,约20天成为匍匐期幼虫,第40天开始附着。翡翠贻贝在水温22~28℃发育变态略快,5~9天进入壳顶期,第16天开始匍匐,20天以后开始变态附着。

苗种培育 中国紫贻贝人工育苗多在春季3~5月常温下进行。从海中选择成熟的亲贝,阴干刺激约2小时,放入水温升高5~10℃的过滤海水中,半小时后即可排放精卵。卵受精后洗涤数次,去掉多余的精子,40小时后,待受精卵发育至直线铰合期幼虫,按10~15个/毫升的密度培养。光照度保持500勒,并不断充气。培养所用饵料,在初期以每天3万~5万个细胞/毫升的浓度投喂三角褐指藻,当幼虫生长至壳长110~120微米时,改投0.3万~0.5万个细胞/毫升的扁藻。也可使用金藻。在培养过程中,需每隔1~2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1/2,同时清池或倒池。为防止水质污染和微生物感染,可加适量乙二胺四乙酸钠(EDTA)和抗生素。幼虫进入匍匐期、出现眼点后,即将变态附着,这时需投放附苗器。附着的幼苗再培养1个月左右,壳长生长到2~3毫米,即可移到海上进行保苗养殖。中国贻贝人工育苗的研究虽已达到工厂化水平,能够成批地生产大量稚贝,但人工养殖的苗种来源仍以天然苗种为主,即人工收集天然附着的幼贝,或在产卵期间向海中投放人工附苗器,进行海区采苗。由于天然苗种成本低廉,而且能够满足需要,至今尚未利用人工苗源。

海区采苗 ①采苗场。多是潮流畅通, 饵料丰富的海湾, 雨季盐度不低于18‰,夏季水温不超过29℃,有足够数量的亲贝海区。许多采苗场都在大量养殖紫贻贝的海区形成。②采苗器。常用的有棕绳、稻草绳、油草绳、竹皮绳、乙烯绳及旧轮胎等, 其中以表面多毛、多间隙、抗腐性强的红棕绳帘附苗效果最好。绳帘面积为0.5米×1.5米,在紫贻贝繁殖盛期过后投放,山东沿海多在4 月, 辽宁沿海多在5月。一般约在贝苗附着盛期前20~30天投放。由于紫贻贝苗接近附着前多生活在海水表层, 因此采苗器多贴近海面、悬挂在浮筏上。③采苗管理和贝苗分养。附苗后, 由于水温较高, 贝苗生长迅速, 不论是专用的采苗浮筏或养殖、采苗兼用的浮筏, 均应不断增加浮力,以防下沉。当贝苗长到1厘米左右时, 便可分苗放养。常采用的分苗方法有包苗、缠绳分苗、拼绳分苗及流水分苗等,以缠绳或拼绳分苗省工省力。即将采苗绳和养成器材(如胶皮绳等)缠绕或拼靠在一起, 利用贝苗具有的移动习性, 自动迁移到养成器材上。这种分苗方法有利于缩短养殖周期。当贝苗长到0.5厘米时,便可开始分苗放养。

养殖 包括养殖方式和养殖技术。

养殖方式 有插桩养殖、地播式养殖和筏式养殖三种。

插桩养殖 盛行于法国。将直径15~20厘米、长4米的栎树桩,在内湾或河口区打入潮间带海底约2米,与海岸线成垂直方向, 排列成行,行间距3米。将天然采苗的苗绳或装有贝苗的塑料网袋缠绕在桩上进行养殖, 为防止敌害生物爬上掠食贻贝, 需在桩基部离海底约30厘米处包被光滑塑料。养殖12~18个月后, 即达商品规格。在西班牙还研制了一种水溶性的包苗网片, 这种网片在海水中几天后即自行溶解, 所包的贻贝则借分泌的足丝, 附着于木桩或养殖绳上, 避免了网片对贻贝生长的限制。

地播式养殖 荷兰采用此法。将采集的天然贝苗撒播在低潮线下2~6米的海底进行养殖, 全部用机械化操作, 播苗量每平方米最多不超过10~15千克。产量可达60吨/公顷。

筏式养殖 始于西班牙。用10厘米> 10~15)厘米的木条搭成20米×20米至700平方米左右的筏架,以木桶或水泥舱作浮力,每台筏架悬挂绳长10米的500~1000串(绳)贻贝,锚碇于深水内湾进行养殖。养殖期间需根据贻贝的生长情况适时间苗、分苗。为防止贻贝长大后从绳上滑脱, 在苗绳上每间隔40厘米横插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约3厘米的木棒。密养区产量可达285吨/公顷。

养殖技术 1986年中国贻贝养殖产量达21万吨,呈增加趋势。主要养殖紫贻贝和翡翠贻贝。养殖方式主要是单绠延绳式浮筏养殖。筏架的设置与海带养殖筏大体相同, 养殖绳的长度视水深而定, 至少要比低潮水深短1米, 以防苗绳接触海底, 受到红螺、海星等敌害生物的食害。过去用网目合适的新或旧网片把贻贝苗包裹于养殖绳上,再用网线扎紧。70年代起,改用缠绳分苗技术,工序减少、工效高。包苗密度与养殖海区和挂养密度有关, 一般以1000~1200粒/米为宜。在中国北方, 有春苗和秋苗两种。8~9月期间包养的春苗,到翌年春季就可收获; 春季4月包养的秋苗,则可在当年10月收获。80年代起, 采用间收及多茬生产方法, 产量1公顷可达75~150吨左右。

贻贝的生长率受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干露、栖息密度及饵料多寡的影响甚大。辽宁沿海养殖的贻贝1年壳长达67毫米, 体重20克, 2年壳长达80毫米, 体重41克。山东沿海的生长情况也大体相似。福建沿海养殖的厚壳贻贝1年壳长可达60毫米左右。广东珠江口的翡翠贻贝生长较快, 当年可达40~60毫米,2龄个体达70~120毫米。增肉率与季节、水温有关,尤其与海区水质肥瘠关系密切。

敌害防治 贻贝的主要敌害是红螺、海星、章鱼、鲷、蟹以及藤壶、柄海鞘、薮枝虫、低等藻类等附着生物。西班牙生产的贻贝另有一种寄生桡足类敌害。防治方法主要是平常加强管理,避免养殖绳接触海底,防止红螺及海星的危害。勤洗刷, 清除附着生物。

收获与加工 贻贝的收获时间适宜与否对养殖产量影响很大,一般根据贻贝的肥满规律制订收获计划。北方紫贻贝收获期分春、秋两季,出肉率变动于5%~10%之间,以春季的出肉率较高。翡翠贻贝在福建、广东两省也有两个肥满期, 分别在5月和10月, 制干率在6%左右。贻贝蒸煮脱壳后,净肉可以制罐、熏制或包装冷冻; 淡干品俗称淡菜, 剩余的汤汁可浓缩制成贻贝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