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羊栖菜

2023-02-10

Sargassum fusiforme俗称鹿角尖、海大麦、海茜和虎茜。属褐藻门、圆子纲、墨角藻目、马尾藻科、马尾藻属。学名Sargassum fusi-forme (Harv.) Setchell。是重要的经济海藻之一。味道鲜美, 含有丰富的铁、钙营养成分, 可供食用、药用和工业用。据中国明代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记载:羊栖菜“利小便”, 有治疗 “瘿瘤结气、奔豚气脚气、水气浮肿、宿食不消” 等功用。近代临床多用于治疗甲状腺肿、颈淋巴结肿、浮肿、脚气等。

形态特征 藻体黄褐色,肉质。高15~40厘米, 最大可达2米以上。固着器呈假根状, 由圆柱状分枝假根组成, 固着于岩礁上。主枝圆柱状, 直径约2~3毫米, 叶直接生于主枝上或主枝生出的分枝上, 叶互生或轮生, 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 叶形多变,有细匙形、线形、卵形或棍棒形, 但以棍棒形为主。在叶腋间常生有气囊, 气囊多为麦粒状, 但也有叶端膨大、中空、形成气囊, 呈球形、梨形或纺锤形。(见彩图244)

生活史 羊栖菜雌雄异株, 成熟的藻体, 生殖托丛生于小枝上或叶腋间, 雄托为圆柱形; 雌托多为长椭圆形或锥形。精子囊生于雄托上的生殖窝内隔丝(paraphysis)分枝侧面或顶端, 内含许多无色透明的精子。卵囊形成于雌托窝壁分枝隔丝的基部或生殖层上; 未成熟的卵含1个大核,位于卵囊母细胞的中央,当成熟时, 核经减数分裂形成8个细胞核的卵, 由生殖窝孔排出托外, 粘附于生殖托的周围等待受精, 受精卵只有1核受精, 其他7核消退。一般情况下, 受精卵1天后离开母体(生殖托), 附着于岩礁上, 分裂形成抱子体。因此羊栖菜的生活史中, 只有孢子体世代, 其孢子体代替了配子体的作用, 在孢子体上形成雌、雄有性生殖器官——生殖托(见图)。

羊栖菜生活史

生态习性 羊栖菜是一种多年生、暖温性的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种类, 分布于中国南北沿海、日本和朝鲜沿岸, 以朝鲜西南沿岸及济州岛产量最高。一般生长于低潮带的岩石上, 多集生于浪大流急、潮流通畅的水域。中国山东荣成县沿岸羊栖菜在低潮带成片间断分布,平均生物量为886.8克/米2,最大生物量为6923克/米2(鲜重)。

羊栖菜除通过上述有性生殖繁衍后代外,其假根繁殖能力很强。在夏季高温季节,老枝体脱落流失,以后从残留的假根部长出新根,从新根生出新枝芽。在第一、第二年,长出的植株数少,生长不太繁茂,而到第三年时,植株数增多,藻体生长旺盛。据日本实验证明,其纤维状假根,每年向周围扩大伸长,寿命可达7~8年之久。另据报道,山东省荣成县沿海自然生长的羊栖菜到10月初,从假根上长出的幼植株可达1厘米以上,至翌年1月底达15厘米左右。2月月平均水温下降到1.5~2.0℃,藻体几乎停止生长。干出时,个体出现因冻害死亡现象,有的仅残留长3~4厘米的主枝。3月月平均水温上升到3℃以上时恢复生长。至5月底,藻体长度可达15~20厘米。6月月平均水温达14℃时藻体生长最快,一般体长25厘米,藻体逐渐成熟,开始有性生殖。此时鲜干比最低,是合理收割的季节。

增殖与养殖 为了开发利用这一海藻资源,中国已开始进行人工育苗、筏式养殖和自然增殖的研究。9月初采卵,以红棕绳作附着基,在室内自然水温下静水育苗,肉眼见苗后,移到海上养育,用红棕绳或聚乙烯绳夹苗,平挂在筏架上养殖。曾在浙江采集自然生长的羊栖菜幼体,单根或簇夹于苗绳上,进行筏式养殖,6月采收,每公顷产鲜菜32805千克。在山东利用养虾池用筏式夹苗法与对虾混养,于7月高温季节到来之前采收。

在日本,以其假根多年生的特点,将假根上长出的植株移植至适宜海区进行增殖,年产量达4500吨以上(干重量)。在朝鲜南海岸的丽水和济州岛,也在开展羊栖菜的人工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