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鳕类

2023-02-10

cods鳕形目(Gadiformes)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纲。世界冷水性底层重要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黄海北部亦产。

形态特征 鳕形目具有一些原始鱼类的特征。如鳍无硬棘,鳞为圆鳞,嗅球依靠长的嗅束与脑相接等。但也具一些高等鱼类的特征。如头部具鳞,鳔无管,腹鳍前位,无眶蝶骨和中乌喙骨,无肌间刺。一般认为它与鼬鳚亚目(Ophidioidei)的鱼类较接近。鳕类原发生于白垩纪末期,发源地在热带水域的表层,然后向北半球、深海和南半球扩展。(见图)

图1 鳕

种类与分布 鳕类可分2个亚目,即鳗鳞鳕亚目(Muraenolepidoidei)和鳕亚目(Gadoidei)。前者只有1科1属4种,即鳗鳞鳕科(亦称南极鳕科)(Murae-nolepidae),其鳞的排列似鳗鲡,尾鳍与背鳍、臀鳍完全连在一起,分布于南极和亚南极。后者可分5科45属150余种,以鳕科(Gadidae)和深海鳕科(Moridae)种类最多。鳕科有20余属,数十种,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海区(仅1种见于淡水)。它又分为鳕亚科(Gadinae)和江鳕亚科(Lotinae)。鳕亚科(具3个背鳍,2个臀鳍)重要的属有鳕属(Gadus)(下颌不突出,尾鳍截形)、狭鳕属(Theragra) (下颌突出,尾鳍凹形)、黑线鳕属(Melanogrammus) (侧线黑色,胸鳍上方有一黑斑)、宽突鳕属(Eleginus) (椎体横突很宽)等12个属。江鳕亚科(具1~2个背鳍,1个臀鳍),包括单鳍鳕属 (Bros-mius)(1个背鳍)、长鳍鳕属(Phycis) (腹鳍特长)、扁尾长鳍鳕属(Urophysis) (腹鳍具2~3长鳍条)、魣鳕属(Molva) (无鼻须,似江鳕)、海江鳕属(Gaidropsarus)(第一背鳍退化,颇小)及只分布于淡水的江鳕属(Lota)等9个属。深海鳕科的背鳍和臀鳍基部颇长,多数种类具发光器,有10余属和数十种,分布于各海区的深水。黑鳕科(Malanonidae)只1属2种,营深海生活的犀鳕科(Bregmacerotidae)腹鳍甚长,第一背鳍丝状,位头顶,为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小型中上层鱼类,有1属7种。无须鳕科(Merlucciidae)第一背鳍由数鳍棘组成,第二背鳍和臀鳍基底较长。有5属约16种,具一定经济价值。

图2 狭鳕

生物学特性 鳕(Gadus morhua)为大型近底层鱼类,在北大西洋的分布很广,可分为大西洋鳕、格林兰鳕、白海鳕、波罗的海鳕、基尔廷鳕(栖于波罗的海一岛上的盐湖中) 等数个亚种。大西洋鳕的移动距离短, 可分为纽芬兰、西格陵兰、东格陵兰、冰岛、北挪威、南挪威、英吉利海峡等多个种群。北挪威鳕的食物以毛鳞鱼、玉筋鱼、鲱等小型鱼类为食, 也食底栖无脊椎动物。体重一般为5千克,大者可达65千克,最大年龄为20龄。7~10龄开始性成熟(75~103厘米)。怀卵量可达250万~1000万粒。卵浮性,无油球。挪威北部67°~71°N, 水深100~160米的浅海是鳕的一个著名产卵场。产卵期2~6月, 此时该处水温约为4~6℃。受精卵的孵化期约为1个月。太平洋鳕(G. ma-crocephalus)为中小型近底层鱼类, 分布于日本海、北海道、鄂霍次克海、白令海、黄海等北太平洋的广大范围内。主食近海小型鱼类和底栖动物。能作小范围的移动, 但鱼群密度远稀于北大西洋鳕。太平洋鳕生长快, 但体型较小。黑线鳕(M. aeglefinus)为外海喜暖性底层鱼类, 分布于西北、东北大西洋。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 2~6龄开始性成熟, 最大年龄为14龄。怀卵量10万~200万粒。在58°~60°N的北海西北部60~200米的海区是一重要产卵场。产卵期为4~6月,产卵水温为6℃,孵化期约半月。狭鳕(T. chalcogramma)广泛分布于日本海、日本周围、鄂霍次克海、白令海、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近海。栖息水深易变。主食太平洋磷虾。体中小型。6龄鱼体长约达50厘米。最大年龄为13~14龄,体长约为80厘米,3~5龄开始性成熟。卵漂浮性, 无油球。在水温2~3℃时孵化期约20天。

渔业利用 鳕类主要用拖网、流网、延绳钓捕捞。狭鳕主要渔场在东白令海、西勘察加和北海道。白令海狭鳕10月至翌年2月在大陆架外缘越冬,3~5月进入100~200米大陆架海区产卵,6~9月在浅水区索饵。西北太平洋狭鳕的产卵期要早于白令海狭鳕。世界鳕类年产量在千余万吨,其中以鳕科和无须鳕科产量最高,1987年鳕科年产1370.34万吨,无须鳕科155.85万吨。鳕科中以狭鳕产量最高, 自60年代后期日本开发狭鳕鱼糜成功之后, 产量大增,1987年产量高达670.39万吨,苏联、日本、美国、南朝鲜为主要生产国。大西洋鳕次之, 1987年产205.47万吨, 苏联、加拿大、英国为主要生产国。太平洋鳕为44.1万吨, 苏联、美国、日本为主要生产国, 中国在50年代在黄海北部曾年产2万~3万吨。黑线鳕为39.85万吨, 以英国、苏联、挪威诸国产量高。鳕科中的青鳕(Pollchus), 挪威鳕 (Trisop-terus)和前臀鳕(Micromesistius)的年捕捞量通常亦有50万吨左右。无须鳕科以南非无须鳕(Merluccius ca-pensis)产量较高,1987年为44.43万吨,苏联、西班牙、南非为主要生产国。阿根廷无须鳕(M. hubbsi)为43.44万吨, 阿根廷、乌拉圭为主要生产国。此外欧洲无须鳕(M. merluccius)、智利无须鳕(M. gayi)、太平洋无须鳕(M. productus) 和银无须鳕 (M. bilinearis)60年代以来一般亦有10万~40万吨的年捕捞量。

鳕类是白肉少脂鱼类, 主供食用, 其渔获物多用于制作鱼糜和鲜鱼片, 或干制、腌制等。其肝脏富含维生素A、D, 曾是制鱼肝油的主要原料。

林新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