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小黄鱼

2023-02-10

little yellow croaker又称黄花鱼、小鲜(上海)、小黄瓜(福建)。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学名Pseudosciaena polyactisBleeker。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台湾海峡以北近海的温水性底层鱼类,是中国四大海产之一。也是日本、南朝鲜在黄海、东海主要捕捞鱼种。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 尾柄长约为尾柄高2.7~3.4倍。头大,具发达粘液腔和矢耳石。口大,前位。牙细尖。颏部具6个不明显小孔。鳃耙数25~33。背鳍连续,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具一缺刻,具9~11鳍棘和29~40(一般为34~35)鳍条。臀鳍具2鳍棘,8~11鳍条,臀鳍第二棘小于眼径。尾鳍尖长。侧线伸达尾鳍末端。头及体前部具圆鳞,后部具栉鳞,背鳍起点至侧线具5~6行鳞。奇鳍鳍条部亦具细鳞。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鳍灰黄色,唇桔红色。椎骨数28~30,幽门盲囊数8~22。鳔与鼓肌发达,鳔具22~36对侧肢。最大体长通常可达35厘米,重0.7千克(见彩图64)。

种群和洄游 小黄鱼可分为:①黄渤海、②黄海、③南黄海、④东海等4个种群,其中①、③、④群的产卵场均在中国近海。这3个种群的椎骨数、鳃耙数、幽门盲囊数和臀鳍鳍条数都以南黄海群为最高,分别为29.04、29.02、13.88、9.43, 东海群居中, 分别为29.00、28.83、13.66、9.42,黄渤海群最低,分别为29.00、28.46、13.20、9.28, 同其产卵场的孵化发育水温呈反比,背鳍鳍条数则以东海群的34.37为最高,南黄海群的34.23次之,黄渤海群的33.52最低,推测与背鳍鳍条数固定时间较晚、东海水深较深、升温较慢有关。

因此,小黄鱼各种群的年间洄游距离约为400~800公里。黄渤海群的越冬场在黄海中南部,栖息水深约为60~80米;繁殖时(5月上旬至5月底)向西北洄游至渤海各海湾和鸭绿江口一带的产卵场产卵,产卵后鱼群移向稍深水区索饵,秋末又回到越冬场。黄海群的越冬场在黄渤海群的东南侧,繁殖时(4月下旬至6月上旬)向东北洄游至朝鲜西海岸的古群山群岛和延平岛一带产卵,产卵后鱼群移向稍深水区索饵,秋末回到越冬场。南黄海群的越冬场在济州岛西及西南,栖息水深约为50~60米,繁殖时(4月中旬至5月上旬)沿偏西方向洄游至江苏小黄鱼著名产卵场吕泗沿海产卵,产卵后向东北移向稍深水区索饵,秋末回到越冬场。东海群的越冬场在浙江近海,栖息水深亦为50~60米,繁殖时(2月下旬至4月中旬)向西洄游至浙江沿海大陈、洋安、鱼山等产卵场产卵,产卵后鱼群北上至长江口外方索饵,秋末回到越冬场。

生物学特性 小黄鱼有明显的昼伏夜浮的垂直移动习性。幼鱼以食浮游甲壳类为主,成鱼主食小型鱼类、十足类、磷虾类和糠虾类,出现频率以甲壳类为主,重量组成则以小型鱼类为主。除繁殖期外,全年都有相当的摄食强度。小潮汛的摄食强度显著大于大潮汛,摄食活动通常多在夜间进行。

该鱼的生长东海群稍快于南黄海群和黄渤海群。一般1龄鱼的体长约为130~140毫米,重40~50克;2龄鱼体长约为180~190毫米,重120~135克;3龄鱼体长200~215毫米,重155~185克;4龄鱼体长225~235毫米,重210~240克。原始种群每千尾样品的最大年龄南黄海群为18龄,黄渤海群为13龄,东海群为8龄,可见其平均年自然死亡率分别约为0.3、0.4和0.6,其最适首捕年龄均为2龄。

小黄鱼性成熟年龄多数为2龄,个体怀卵量为2万~30万粒,产分离浮性卵,成熟卵卵径为1.8~2.2毫米,受精卵在13℃水温下约需6天孵化。产卵适温南黄海群为10~13℃,盐度为29.5‰~32.5‰,东海群产卵适温为11~14℃,盐度为30.5‰~34.5‰,黄渤海群产卵适温为11~15℃,盐度为25.5‰~30.5‰。小黄鱼产卵时能发出鸣声。

渔业利用 按历年产量和年自然死亡状况的简单模拟估算,小黄鱼原始种群的总资源量成鱼约为100万~130万吨,另有幼鱼约30万吨。种群数量以南黄海群和黄海群为大,其次为黄渤海群和东海群。但是,小黄鱼也是一种年龄结构复杂、抗捕能力弱的底层鱼类,经过50年代中后期的高强度捕捞,60年代中期除黄海群外,资源已陷入捕捞过度状态。

小黄鱼是黄海、渤海和东海的一个重要捕捞对象,主要生产国为中国、日本、南朝鲜。中国群众渔业的主要捕捞方法为张网和小型围网,机轮渔业为拖网。南朝鲜安康网产量占有很大比重, 日本则只用机轮拖网捕捞。根据小黄鱼的资源量和各种群的生物学,该鱼的最适年可捕量如依1/3.5×种群平均年自然死亡率×种群生物量的模式计算,约为16万~17万吨,但1954~1963年的十年间,仅中国、日本、南朝鲜的年总产量超过19万吨的即有8年,其中1956、1957和1960年曾分别高达22.7、26.8和25.5万吨,致使80年代该鱼资源全面趋于衰竭,1987年的总产量4.42万吨,其中中国产2.01万吨,南朝鲜1.98万吨, 日本及其他地区产0.42万吨,且所捕的多是低龄鱼和幼鱼。

处于目前状态下的小黄鱼资源,除非有关生产国都对成、幼鱼采取切实有效、较长时期的禁渔措施,否则资源是很难恢复的。小黄鱼个体虽较小, 但肉味鲜美, 可供鲜食或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