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文昌鱼

2023-02-10

lancelet又称蛞蝓鱼。属文昌鱼纲、文昌鱼目、文昌鱼科、文昌鱼属。学名Branchiostomabelcheri(Gray)。珍稀海产头索动物, 中国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广泛分布于三大洋沿岸热带、亚热带或温带海域。中国沿海均产。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半透明。形似小鱼,无头,两端尖细。脊索贯穿全身。口正中位,藏于口笠内,口笠边缘具38~50条缘膜触手。鳃位于围鳃腔内。围鳃腔具出水孔,与外界相通。体前端有眼点。具背鳍、臀鳍和尾鳍,由皮褶组成,基部具角质鳍条,尾鳍呈矛状。腹部有1对腹褶。肛门左侧位,较近尾鳍下叶。体侧具<形肌节63~66节,左右交互排列。雌雄异体,生殖腺成对排列, 由腹腔突入围鳃腔两侧。(见图)

文昌鱼

种类与分布 世界文昌鱼有2科2属20种,即文昌鱼科(Branchiostomatidae) 中的文昌鱼属(Bran-chiostoma)有15种;不对称文昌鱼科(Epigonichthyidae)的不对称文昌鱼属(Epigonichthys)有5种。中国有2属2种,除广泛分布于大陆沿海其生殖腺左右侧成对排列的文昌鱼(B.belcheri)外, 尚有一种生殖腺仅右侧发达的鲁卡亚不对称文昌鱼(E.lucayanum),1979年发现于台湾南端之南湾,弥足珍稀。

生物学特性 喜栖息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水深20米处水清、流缓、疏松的沙质海底,盐度为21‰~31‰之间,低于15‰时则会引起死亡。幼鱼喜在较细沙中生活,成鱼多生活于较粗沙中,鱼体大部分钻在沙内,前端露出沙外进行滤食。夜间自沙中游出,颇活跃,呈直立状作波形弯曲,有时以体的一侧横卧在水底沙上。稍遇刺激即钻入沙中,深度为5~10厘米,最深达20厘米,退潮后多潜居于沙堆中。主要摄食硅藻类,如圆筛藻、舟形藻、小环藻等,也食小型浮游生物,依靠口笠缘膜触手上纤毛的摆动,使水向口内流入,滤食由水流带入的微小生物, 水经鳃进行呼吸而入围鳃腔, 经出水孔流出体外。

文昌鱼体长一般为35~47毫米, 生长缓慢,1龄鱼体长18~22毫米, 2龄鱼平均体长29毫米, 3龄鱼为45毫米。最大体长因地区而异,青岛产文昌鱼为55毫米,厦门同安刘五店者为57毫米,北部湾者可达62毫米,体长具有由北向南依次递增的现象。

每年春末夏初, 性腺开始成熟, 雄鱼白色, 雌鱼柠檬黄色, 精巢和卵巢的表面破裂, 精子和卵子分别由雄鱼和雌鱼的出水孔流出, 在水中受精。精、卵的排放常在黑夜进行。每年5月上旬开始产卵, 以后每月产卵一次, 10月以后水温渐降, 停止产卵。卵受精后1小时开始分裂, 6小时后在卵膜内的胚胎已能活动, 12小时后出现7~8个肌节, 不久离开卵膜在水中游动,24小时后第一鳃裂和口孔出现,转入浮游期。浮游期的文昌鱼白天潜入海底或钻入沙中,夜晚上浮,在水层中活动, 经10天左右的短暂浮游期后即钻入沙中并渐长大。文昌鱼的生命周期为4龄,2龄鱼部分个体开始性成熟, 3龄鱼全部性成熟, 4龄鱼性腺萎缩并开始死亡。

渔业利用 文昌鱼在世界各海区产量极少, 十分稀有。但中国厦门同安刘五店鳄鱼屿却形成世界唯一的文昌鱼渔场, 其数量足以形成一种捕捞业, 因而闻名。又因其地有文昌阁, 故有文昌鱼之名。福建渔民进行文昌鱼生产已有二三百年历史, 盛期有数百艘渔船进行生产。渔期在每年的10月至翌年2月, 每天捕鱼时间是在干潮前后4小时内进行, 生产船用锄头在海底将鱼及沙同时挖起, 经淘洗后将鱼出售或加工晒干。高产时每船日产量可达15千克以上。历史上以30年代产量最高, 达250吨,40~50年代产量波动在50~100吨之间,至60年代仅为25~35吨, 而自70年代以来已形不成渔业, 年产仅数十千克, 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海堤建筑和围垦使渔场海水流向、流速改变, 渔场四周滩涂淤积升高, 致使原来沙质海底覆盖了淤泥, 渔场环境的恶化使文昌鱼大量死亡和迁移。近年来在开展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中在北部湾的广西合浦营盘、广东遂溪草潭和河北东部沿海先后发现新的文昌鱼分布区, 尤以河北东部沿海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蕴藏量最大的文昌鱼资源基地。

文昌鱼营养丰富, 鲜品清津味美,干品更为名贵,历来是出口创汇的海珍品。此外, 文昌鱼在研究动物进化方面具重要科学价值, 是研究脊索动物演化和系统发育的优良科学实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