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微冻保鲜

2023-02-10

partial frozen storage of fresh fish将鲜水产品保藏在-2~-3℃温度下,使鱼体水分部分冻结的一种低温保鲜方法。又称部分冻结或深度冷却保鲜法。1931年英国托里(Torry) 研究所提出使用略低于鱼体水分冻结点的冷却温度, 即大体低于-1~-2℃以下的温度进行鱼类保鲜的设想。1963年葡萄牙在渔船上采用微冻保鲜系统之后, 微冻保鲜技术在世界各地开始受到重视。中国于1976年起在船上和陆地进行鱼类低温盐水微冻保鲜试验。并在广东建造第一对钢壳微冻保鲜渔船投入生产性试验。采用-2~-3℃的微冻保鲜温度, 保鲜效果介于冻藏与冰藏、冷海水保鲜之间,保鲜期 一般为3~4星期,较冰藏、冷海水的保鲜期长, 又不像冻结贮藏那样容易导致肌肉细胞组织破坏和蛋白质变性。

微冻保鲜分为用冰微冻、冷风微冻、低温盐水微冻三种。

用冰微冻 葡萄牙1969~1973年期间先后在17艘拖网渔船上率先采用加冰和冷却装置制冷相结合的微冻保鲜,获得专利。该方法是将鱼舱分成若干个隔舱,用冷却装置维持舱温 -7℃,使舱中贮冰不融化。鱼捕获后, 先用普通冰藏法处理鱼货, 按鱼与冰2.5~3:1的比例加冰后,调节舱温,使鱼体和舱温保持在-2℃,直至返港。日本曾采用在冰中添加1.6%食盐, 制成-3℃的冰盐混合体,然后将鲤切段装塑料袋埋入冰盐中, 装箱运输。

冷风微冻 英国在拖网渔船上, 对保鲜期超过12天的渔获物采用冷风微冻,使鱼体冷却至-2℃进行保藏。俄罗斯采用的冷风微冻法是将鱼放入吹风式速冻装置中冷却。当鱼体表面微冻层厚度达5~10毫米时停止送冷, 此时微冻层的温度为-3~-5℃, 鱼肉深厚处的温度为0~-1℃, 随即将微冻鱼装箱, 置于气温为-2~-3℃的冷藏室中保藏。微冻鱼在陆上运输时,同样装箱, 不另加冰, 用温度为-2~-3℃的冷藏列车运输。

低温盐水微冻 中国1978年在南海拖网渔船上开始采用这种方法。在船舱内预先制备浓度为10°~12°Be和温度为-5℃的低温盐水。将网袋中渔获物装入盐水舱微冻, 使其中心温度达到 – 1.5~-2℃, 然后将微冻鱼移入低温盐水鱼舱, 舱内温度保持 – 3℃(±1℃)。加拿大也采用低温盐水微冻保藏底层鱼类的方法。将渔获物放入温度为-4~-5℃的盐水中, 当鱼被冷却到-3~-4℃时,转入低温舱中保藏。

微冻保鲜的优点是有利于解决海上渔获物或陆上鲜品保藏时间超过10天至30天之间的保鲜问题。对于不适宜用速冻方法保藏的非耐冻性鱼类和淡水鱼的保鲜也有好处。它可以减少冻结贮藏对这类鲜鱼质量的影响。在能源方面,-3℃的微冻与-30℃的冻结相比较,电力可节省50%。缺点是微冻操作不如冰藏或冷海水保鲜简便,在保藏和流通过程中准确控制-2~-3℃的温度比较困难。此外,采用冷风微冻或盐水微冻,会使鱼体发生干燥或鱼肉带咸味。因此,在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