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epers塘鳢科(Eleotridae)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纲、鲈形目。暖水性和温水性海洋或淡水小型底层鱼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水域, 主要密集于印度—太平洋暖水区和大西洋加勒比海沿岸。中国沿海及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均产。
体延长,侧扁或粗壮, 亚圆筒形。头平扁或侧扁。眼中大或小, 不突出于头的背面, 无游离眼睑。下颌常突出。上下颌具细牙, 腭骨常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具1弯向下前方小棘或无棘。体被栉鳞, 头部常被小圆鳞。无侧线。背鳍2个, 分离, 第一背鳍具6~8鳍棘, 第二背鳍具1鳍棘、8~10鳍条。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胸鳍大,基部不呈肌柄状。腹鳍胸位,具1鳍棘,5鳍条,左右两腹鳍相互靠近, 彼此分离,不形成吸盘。尾鳍圆形或稍尖(见图)
沙塘鳢
塘鳢种类繁多, 世界上约有40属150余种。中国现知有16属30种。常见的有: ①尖头塘鳢 (Eleotrisoxycephala)。产于闽江、珠江水系, 海南岛及台湾,具经济价值。②黑体塘鳢(E. melanosoma)。产于珠江水系、海南岛及台湾。③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又名土布鱼。产于长江、钱塘江、闽江各水系及台湾。为上等食用鱼类, 有一定产量, 具经济价值。④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产于东海和南海。有滋补作用, 具经济价值。⑤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glehm)。产于黑龙江、松花江、辽河、图们江各水系,为当地食用鱼类。⑥长鳍美塘鳢 (Eleotrioides long-pinnis)。产于南海珊瑚礁中。⑦锯塘鳢(Prionobutiskoilomatodon)。产于南海及东海。⑧黄䱂鱼(Hypseleo-tris swinhonis)。产于黑龙江、黄河及长江水系。较常见,个体小, 无经济价值。
塘鳢栖息于近海沿岸、河口及淡水中,生活于海洋中的种类大多栖息于沿岸浅滩、石砾、海藻或珊瑚丛中,也有穴居洞穴中;生活于淡水的种类则栖息于湖沼、河溪的底层及泥沙、碎石、杂草相混杂的岸边浅水处。主要摄食虾类、小鱼和底栖动物,淡水塘鳢还食水生昆虫。产卵期一般为春季,有些种类有筑巢和护卵习性。塘鳢体长一般为80~160毫米。较大的如非洲乌塘鳢体长可达210毫米。
塘鳢的世界年产量1987年为2430吨,以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产量较高, 中国年产百余吨,印度和菲律宾也有一定的产量。塘鳢肉细嫩,味美,为群众所喜食,但有些种类个体小,无食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