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滩涂养殖

2023-02-09

intertidal zone culture对海产动植物在潮间带滩涂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养殖。主要是在适宜的潮带、底质条件下进行的贝类养殖, 也包括不能在泥沙底质上生长, 而以滩涂为基地的其他种类的养殖。例如牡蛎的条石养殖、紫菜的半浮动筏式养殖和鱼虾类的围堤养殖等。因底质的泥沙含量不同,适宜养殖的品种不同, 采用的方法措施亦各异。

早期的滩涂养殖是利用原有滩涂, 移植适养种类(包括滩涂上自然生长种类)如缢蛏、泥蚶的养殖。随着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提高, 逐步创造了插竹、插树枝、堆石、植石、桥石、栅篱、固定筏架、浮流筏养殖贝、藻类以及筑堤蓄水、围堤港养(鱼塭)鱼虾与贝类等。20世纪50年代末, 进而利用贝类幼虫的生长发育规律, 进行了平滩播种和平畦附苗养殖。中国的缢蛏平畦附苗预报即是成功的例子。70年代以来, 由于多种贝类人工育苗技术的进步, 养殖技术也有了新的提高。

苗种来源已从主要采集天然苗, 发展为半人工采苗及工厂化育苗。不投饵、不施肥或选择利用天然肥沃海区的粗放养殖现已发展到人工控制放养密度、人工施肥、投喂饵料的集约式精养, 并且采用寄肥、育肥、催肥和人工越冬等措施, 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80年代在潮间带滩涂修建虾池(包括旧盐田)进行对虾养殖, 获得迅速发展, 因而潮间带滩涂上的养殖生产达到了空前规模。

养殖方式也从原始的自然生态型(自然混养)逐步趋向单养。现已过渡到多品种混养、轮养和间养。放养品种已不再限于当地自然种群, 通过移植引进、杂交选育等手段, 开辟了养殖优良品种的新途径, 特别是应用生物工程技术, 已诱导培育出单倍体或多倍体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的生长、适应、抗病、商品质量和外观都较天然品种具有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