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苏氏鲇养殖

2023-02-09

culture of Sutch’s pangasid根据苏氏[鱼芒]鲇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 利用已掌握的技术手段, 繁殖、饲养的生产过程。泰国是养殖苏氏[鱼芒]鲇最早的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1983年泰国苏氏[鱼芒]鲇的商品鱼产量达800多吨,居淡水养殖鱼类的第三位。1978年, 中国从泰国引进, 在广东及其邻近省区养殖, 多在池塘里单养或混养, 也可用网箱养殖。

人工繁殖 苏氏[鱼芒]鲇性成熟年龄为3~4龄, 体重3千克以上。在非生殖季节难于区别雌雄,在生殖季节可以根据体形和生殖孔形态来区别。成熟雌鱼腹部膨大, 生殖孔扩张, 手压腹部可挤出少许卵粒; 雄鱼腹部膨大不明显, 生殖孔小且稍突出, 轻压腹部可挤出乳白色精液。每年6月至9月为生殖季节,产卵水温28~36℃。每年产卵一次, 成熟卵发育同步。卵圆球形, 黄绿色透明状, 具粘性, 直径0.95~1.0毫米。每次产卵量约30万~70万粒。通常在生殖季节, 选择发育成熟的亲鱼, 注射催产剂, 剂量为每千克体重鲤脑下垂体3~4粒、加HCG700国际单位(IU), 分两次注射, 第一针为总剂量的1/3, 第二针2/3。第二次注射后8~10小时挤卵、挤精, 干法人工授精。然后将受精卵放于网箱中,用微流水孵化, 密度为5000~8000粒/米2,在水温为26.5~32℃时, 孵化时间约22小时, 孵化率为40%~80%。

鱼苗、鱼种培育 孵化后的第二天开始投喂饲料。早期喂以熟蛋黄、枝角类、轮虫等, 后期改用摇蚊幼虫或水蚯蚓等。3天后至第8~10天期间,常出现明显的同类相互残食现象。这时应尽可能多投活饲料, 做到饲料供应充足: 另一方面鱼苗密度不宜过大, 以提高成活率。经15~20天的培育, 鱼苗体长可达2~3厘米, 即可下池养殖。也有培育成5~10厘米的鱼种后,再养殖成商品鱼。

成鱼养殖 在华南地区, 苏氏[鱼芒]鲇的养殖主要有单养和与其他鱼混养两种方式。①单养: 单养的池塘面积约2000~3330平方米,水深1.5~2米。一般在4月份投放体长5~10厘米的鱼种, 每667平方米密度为1000~3000尾。饲料用米糠、碎米、海杂鱼与豆饼等按比例混合成团。也可用水葫芦、通心菜打成浆后拌碎米、麦糠作饲料, 酒糟、豆渣、屠宰场的下脚料等也可使用。4~5个月后, 部分鱼可达到0.75千克以上规格, 养到年底大部分可上市。②混养: 在养殖鲢、鳙、草鱼及非鲫的池塘里, 也可利用鲇杂食性的特点与这些鱼类混养。生产实践表明,在混养池塘里,放养[鱼芒]鲇60~80尾, 不但不影响主养鱼的产量, 还可增收[鱼芒]鲇几十千克。在广州及其邻近地区, 室外鱼池中[鱼芒]鲇不能越冬, 需采取类似非鲫安全越冬措施保种。

鱼病防治 苗种阶段主要的鱼病有:①烂鳍病。症状表现为鱼的尾鳍、臀鳍、背鳍充血溃烂。病因系感染细菌而引起, 其后病鱼不进食, 大量死亡, 是一种严重传染性病害, 感染率可达80%以上。防治方法是进行池水消毒, 也可用15毫克/升的甲醛、1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或10~20毫克/升的漂白粉药浴:还可在混合饲料中加入抗菌素类药物,每千尾鱼种每天用土霉素30~40片,连续处理一星期, 病鱼大部分可获治愈。②小瓜虫病。水温20~24℃左右时易发此病, 症状是体表出现脓泡, 鱼体消瘦离群。处理方法用3毫克/升的硝酸亚汞全池均匀泼洒, 三四天后再处理一次。几次后小瓜虫会自动脱落。③车轮虫病。症状为体色变黑,鱼体消瘦。治疗方法是用0.5~1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处理,几天后可全部治愈。④水霉病。在水温为18~24℃时, 由于体表创伤感染致病,会造成大批死亡。治疗方法用0.5~1毫克/升的漂白粉或30毫克/升的甲醛溶液浸洗病鱼,连续几次病情即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