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水产产供销一体化管理体制(integrated

2023-02-09

management system of production,sup-ply and marketing of aquatic products集水产生产、加工、供应、销售、服务、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全功能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可以分为宏观管理一体化和微观管理一体化两大层次。宏观管理一体化主要指政府对水产业进行宏观调节管理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微观管理一体化是指生产、供应、加工、储运、销售等方面的一体化经营管理。其广义系指渔业生产、经营组织或生产、经营者与相关经济、服务组织共同形成的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成龙和互为依托的区域化经济关联; 狭义是指渔业经济组织内部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配套, 也可称渔工商综合经营。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经济发达国家相继将产业部门内的横向分工转到产业部门内的纵向分工, 实行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管理。如日本农林水产省负责制定预算、生产计划、财金政策, 主管农林牧渔生产,负责科研、技术推广、调查、统计, 发放农林牧渔业贷款和无偿投资, 发展互助保险事业,管理平衡农机、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制造、生产及质量检查, 管理农林牧渔业产品的国内流通和出口及有关国际合作,负责农渔业基本建设。现代各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 如日本水产业的四大巨头(大洋公司、日鲁公司、水产公司和极洋捕鲸公司), 都是集生产、加工、内外贸、金融等一体化的综合体。有上百年历史的日本渔业协同组合(渔协),是以日本渔民为基础,自愿出资、自下而上组合起来的经济合作团体,渔协系统内部各组织之间既相互独立地开展生产经营, 又在渔需物资购销、资金信贷、互助共济和水产品收购、批发等方面实行纵向与横向的合作, 形成相互配套、经济自成一体的合作组织。

中国水产产供销一体化管理体制源于1955年起始的生产、供应、销售归口管理的水产行政运行机制。其形成和完善的过程,是逐步认识和适应行业自身特点的过程。水产业虽是农业的组成部分,但是有着若干不同于农、林、牧业的特点。水产捕捞业是开采型工业,养殖业则属农业性质,水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的特点,商品性和季节性极强,产销关系甚为密切,但它与一般工业、农业和商业又有较大差异。1955年以前,尽管机构多次变动,但生产、流通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一直处于产销脱节的被动状态。从1955年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管理以后,随着行业管理内容的充实、扩展(朝横向、纵向延伸),逐步形成相对完善配套的产供销一体化管理体系。

在宏观管理方面,中国水产行业管理包括增养殖业、捕捞业、加工业、渔机工业和水产商业。产供销宏观管理一体化, 主要体现在行业规划、计划、区划、统计和信息、物价管理上自成体系,在制定行业总体政策、法规和各项专业政策、法规上,行业内部统筹兼顾、互相协调、基本完整配套。如1979年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养殖,着重提高质量”作为水产工作的调整重点,并决定加强渔政管理,实行水产品派购和议购相结合等配套政策。于1985年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确定了“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水产业发展方针, 同时提出坚持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实行产供销、渔工商、内外贸综合经营,把水产品划为三类产品,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等重大政策措施。水产产供销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从渔业自然资源管理, 渔业产前、产后设施配套建设,渔业机械制造,渔需物资供应,到水产品的生产、加工、供应、销售和统计、价格管理,以及部分水产品的出口经营管理和渔业行政执法工作,实行统一归口的行业管理, 比较好地协调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水产产供销诸方面的问题可以在本行业管理部门内得到及时协调解决,提高了管理效率。

在微观管理方面,产供销一体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渔工商综合经营; 二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将独立经营的生产经营企业(或生产者)连接成专业化、区域性的生产与流通实体,分别完成产供销任务, 共同分享生产、流通过程中形成的利益。如绝大多数国营水产捕捞和养殖企业实行的产供销综合经营;又如山东省荣成市建立的24家渔业公司,普 遍在内部设立了供应站、购销部、供销科等经营服务机构,实行自产、自运销、自加工,既为本公司各生产单位服务, 又为个体渔民、农渔结合村等提供服务,明显地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广东省汕尾市红卫管区部分分散生产的渔船,合股兴办陆上供销加工企业, 为参股渔船提供产前产后服务。渔船和企业既自主生产、自负盈亏, 又形成半松散、半紧密的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