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鰤鱼类养殖

最近更新:2023-02-12

culture of yellow tail

根据鰤类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工繁殖、饲养的生产过程。养殖在日本海水养殖中居第三位, 仅次于紫菜和牡蛎。日本的养殖始于1927年。1983年养殖产量为15.6万吨, 比1963年的5083吨增长了30倍, 其后呈渐减趋势, 1986年为14.6万吨。仍高于天然海域的捕捞量。池养开始于香川县, 以后逐步发展到三重、德岛和冈山等县。1960~1961年前后, 又从濑户内海地区发展到太平洋沿岸的内湾。养殖方式也从小规模池养发展到大规模的筑堤式和拦网式, 同时盛行支柱网围式和网箱等小规模经营。养殖经营单位以1983年为最高, 较60年代增长数倍, 其后渐减, 1986年为3094个。放流试验已经开始, 主要进行放流苗移动规律的调查研究和天然仔、稚鱼生长调查。

1985年以来, 中国已在福建、广东省沿海一带利用浮式网箱,采捕天然鰤鱼苗进行养殖。饵料用绞碎的鲜活低值小杂鱼,养成的商品鱼直接销往香港。但产量很少。

苗种生产 日本和中国鰤鱼养殖主要靠采捕天然苗。80年代后期, 日本已在培养亲鱼进行鰤和黄条鰤的育苗生产。

天然苗种 鰤鱼养殖的天然苗种一直是从大海中捕获的体长4厘米、体重0.5克以上的稚鰤。每年5~7月,用围网、敷网和竿钓捕获。为了防止稚鰤的互相残食,捕获时需在船上尽快按鱼体大小分选。以体重2~130克的为宜,尤以5月上旬~6月中旬捕获的体重8~50克的为最好。

苗种的主要产地在直接受暖流影响、鰤鱼洄游经过的海域,濑户内海沿岸基本上捕不到苗种。运输用活鱼船和卡车,运输中的适宜体重为8~30克,其死亡率较小型苗低,运输成本则较大型苗低。

刚捕获的苗种,投喂玉筋鱼等鲜鱼或冷冻鱼,有时也用乌贼类和鱼内脏。为使适应冰鲜饵料,要经过几天的驯化过程,苗种越大,驯化的时间越长。

人工苗种 采卵可直接利用定置网捕获的天然成熟亲鱼或已养殖1~4年保持适当肥满度的亲鱼。1986年日本利用人工养成的亲鱼进行采卵已获成功。人工采卵采用注射激素或加温催产,然后人工授精。受精率可达70%~80%,孵化率为60%~70%。每尾亲鱼可获30万~40万尾仔鱼。采卵只限制在4月下旬~5月上旬进行。用加温方式养成的亲鱼, 可以提早采卵, 为延长采卵时间和实现苗种大批量生产创造了条件。1979年日本生产鰤鱼人工苗10.5万尾,1988年栽培渔业协会各事业场合计生产全长24~32毫米人工苗种193.4万尾。尚不能满足养殖生产需要。

苗种培育 用混凝土水槽,安装加温装置、槽上遮光。仔鱼的放养密度为8000~10000尾/米3。在整个培育过程中,饲育水内小球藻的浓度维持在30万~40万细胞/毫升。仔鱼开口后采用流水培育。在低温期,需加温到最适培养水温22℃。全长20~30毫米以前,必须投喂活生物饵料,投喂糠虾肉和碎鱼肉等饵料的时间较晚。

苗种的生长随培育水温的不同差别很大。鰤鱼比其他鱼种长得快,在22℃的最适培育水温下,孵化后3天即开口摄食,这时全长约4.5毫米。开口后7天长到约6毫米,16天达10毫米,33天达25毫米左右。在苗种生产过程中,影响成活率的因素有:①放养不得法,鱼苗受伤,导致放养初期死亡;②鱼苗大小相差过大,相互残食严重。苗种出池时的全长为20~30毫米。出池后移至海上网箱内继续培育。最好在全长20毫米时进行移养,最迟不超过25毫米。在海上培育时,投喂碎鱼肉。

养殖技术 包括养殖方式和养成管理。

养殖方式 主要有四种:①筑堤式。选择适宜内湾于湾口筑堤,在其中养殖,堤上设水闸。闸上安装铁丝网,以防逃鱼。②网围式。在内湾或海峡拦网,拦出部分水体养殖。大规模养殖多采用上述两种方式。③网箱式。用边长5~10米、深3~10米大型浮式网箱或中层网箱,有正方形、长方形、八角形等。网片用化纤材料制作, 以竹、木、钢管为框架。在日本已广泛应用,也是中国养鰤鱼的主要方式。④陆上流水式。建造圆形或多角形池,引进海水养殖。因造价高,很少使用。

养成管理 ①养殖场应选建在海水交换率高的海边,无工业废水和污水流入,不会流进大量淡水;不会遭受大风浪袭击;便于投喂饵料,起捕容易,上市方便。鰤鱼的适宜生长水温为18~29℃,7℃左右死亡。当水温降到8℃以下,需考虑出池或采取越冬措施。鰤属狭盐性鱼种,适宜盐度为29‰~36‰。当淡水流入养殖场时,应在表层水盐度下降、鰤游至底层时,尽快排出表层淡水。鰤鱼对溶解氧的需要量比其他鱼种大,为真鲷的2~3倍。为使鰤鱼正常生长,溶氧量必需保持在3.5毫克/升以上。②选用冷冻的沙丁鱼、鲐、日本鳀、小杂鱼等鱼类为饵料。沙丁鱼是鰤鱼的良好饵料,但为满足其营养要求,还必须在饵料中添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E等复合维生素剂。投饵应将一天的饱食量分两次投喂,效果最好。③放养密度随鱼体大小、水温、水的交换状况、溶氧量等因子,以及氨和CO2等有害物质的含量而变动。鱼体小时多放,随着鱼的成长和水温上升逐渐减少。如在太平洋沿岸用网箱养殖当年鰤鱼时,8月放入300克的鱼种,到12月体重达1400克,采用30~50尾/米3的密度。当年鱼收获时,收获尾数占放养尾数的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