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蛇鲻

2023-02-09

Saurida spp.蛇鲻属(Saurida)鱼类的总称。又称丁鱼、狗棍。硬骨鱼纲、灯笼鱼目、狗母鱼科。暖水性近海底层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中国沿海均产。

体亚圆筒形,向后渐细小。头略平扁。吻短钝。眼中大,具脂眼睑。口宽大。牙细密尖锐,能倒伏;腭骨每则具牙2群。体被圆鳞。背鳍位于体中部前方,后方具1小脂鳍;臀鳍短小。胸鳍中侧位。腹鳍长大。尾鳍分叉。(见彩图23)

世界蛇鲻属约有9种,产中国者有5种:①长条蛇鲻(S.filamentosa)。背鳍第二鳍条丝状延长, 中国分布于南海和东海,广东东部海区渔期为1~3月和10~11月, 中部海区渔期4~5月和12月,海南岛、七洲列岛海区渔期1~2月,北部湾海区以12月至翌年2~3月为盛期。②长蛇鲻(S.elongata)。胸鳍短,不伸达腹鳍基底,侧线鳞50~60;中国沿海均产,亦见于朝鲜和日本;南海主要渔场为北部湾、七洲洋及万山群岛。东海和黄海常年均可生产,以冬、春两季为捕捞盛期。③多齿蛇鲻(S.tumbil)。背鳍无丝状延长鳍条,胸鳍伸达腹鳍基底,体侧无黑斑;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④花斑蛇鲻(S.undosquamis)。体侧常具9~11黑斑,背鳍前缘和尾鳍上缘各有一行节状黑斑,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⑤细蛇鲻(S.gracilis)。各鳍均有暗色斑纹,见于南海,产量不大。

蛇鲻栖息于沙泥底质海区,水深15~200米,适温范围约为18~21℃,适盐范围33‰~34‰。肉食性,摄食鱼类、头足类、甲壳类等。蛇鲻的年龄生长因种而异,花斑蛇鲻的1龄雄鱼体长约为160毫米,雌鱼为180毫米;2龄雄鱼为210毫米,雌鱼为230毫米;3龄雄鱼270毫米,雌鱼290毫米。多齿蛇鲻个体较大,1龄鱼约180毫米,2龄鱼290毫米,3龄鱼380毫米,4龄鱼440毫米,5龄鱼480毫米,6龄鱼510毫米。长条蛇鲻的最大年龄,雌鱼为5龄,雄鱼为6龄。长蛇鲻最小成熟年龄为2龄,3龄鱼有50%达到性成熟,4龄鱼则全部成熟。花斑蛇鲻的最小成熟年龄为1龄,2龄鱼大部产卵。蛇鲻随着个体的增长,雌鱼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如长条蛇鲻的小型个体雄鱼多于雌鱼,而在体长约350毫米以上者,绝大多数为雌鱼。长蛇鲻的产卵期在北部湾为2~4月,黄渤海为5~7月;长条蛇鲻为1~5月,盛期为1~3月;多齿蛇鲻的产卵期长,在南海约从2~10月,甚至全年均可产卵,东海地区为4~6月:花斑蛇鲻的产卵期为2~9月。蛇鲻的产卵场较为分散,广东沿海均可发现零星或少量的产卵群体;在东海和黄海,花斑蛇鲻的产卵场在浙江舟山到温州湾浅海;多齿蛇鲻在浙江台州列岛至台山列岛及台湾西部沿岸;长蛇鲻在黄海沿岸、朝鲜南岸及日本九州北部沿岸。蛇鲻为分批产卵,怀卵量约为5万~96万粒,卵浮性,卵径0.38~1.38毫米,无油球,卵黄均匀。蛇鲻一般不作长距离的洄游, 仅随季节作深浅海域移动。

世界蛇鲻产量以中国和日本为主,中国以长条蛇鲻和多齿蛇鲻产量最高,年产量分别波动于1万~3万吨和1万~2万吨之间,为南海主要经济种类。日本主要在东海捕捞多齿蛇鲻,产量最高, 1987年为2.59万吨,其次为长蛇鲻,年产均500吨。蛇鲻的肉质细嫩,供鲜食、冰冻或腌制,均属优质食品,制作鱼丸,质地松软爽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