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舌鳎类

2023-02-09

tonguefishes舌鳎科(Cynoglos-sidae)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纲,鲽形目。为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底层中小型鱼类,少数种类可进入淡水。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中国沿海均产。

体侧扁,舌状。眼小,互相紧靠,两眼均位于头的左侧。口小,左右不对称。下颌常为钩状吻所包围。牙细小,绒毛状,只见于无眼侧。前鳃盖骨边缘不游离。背鳍和臀鳍与尾鳍相连,无胸鳍,腹鳍只存在于有眼侧,具栉鳞或圆鳞。侧线在有眼侧具0~3条,无眼侧为0~2条。椎骨42~78个。(见彩图122)

世界舌鳎科鱼类有3属约127种。其中以西太平洋种类最多,有61种;印度洋次之,有53种。中国舌鳎科鱼类有3属30种,现知有4种能进入江河淡水区。①褐斑三线舌鳎(Cynoglossus trigrammus)。分布于体舌鳎 (C.gracilis)。分布于沿海各江河, 可沿辽河上溯达台安县, 或沿长江可达武汉、洞庭湖及宜昌。③紫斑舌鳎 (C. purpureomaculatus)。分布于沿海,可进入太湖及钱塘江的富阳和桐庐。④短吻三线舌鳎(C. abbreviatus)。分布于沿海, 可沿长江进入苏州和南京。中国沿海常见的种类还有:半滑舌鳎(C.se-milaevis)。体右侧为弱栉鳞, 左侧为强栉鳞且无大褐斑,为舌鳎中个体较大种类; 宽体舌鳎(C. robustus)。栖息于水深80米以下海域: 短吻红舌鳎 (C.jayneri)和长吻红舌鳎(C. lighti)等。此外, 如断线舌鳎(C.interruptus)、黑鳍舌鳎 (C. nigropinnatus)、黑鳃舌鳎(C. roulei)等则分布于南海和东海北部。分布于南海的种类最多,有14种, 常见的有日本须鳎(Rhi-noplagusia japonica)、西宝舌鳎(C. sibogae)、斑头舌鳎(C. puncticeps)和双线舌鳎(C. bilineatus)等。

栖息于水深40~150米以内的泥沙底质海区,摄食甲壳类、软体动物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等。大多为小型鱼类。体长一般不超过300毫米, 少数超过400毫米, 最大个体达900毫米, 体重6千克。繁殖期通常为3~10月,视种类而异, 自南而北依次推迟, 在海湾河口附近产卵。如短吻三线舌鳎为3~4月; 日本须鳎5~6月在东海北部沿岸产卵;断线舌鳎为7~8月;黑鳍舌鳎为9月; 半滑舌鳎8~10月在黄海沿岸产卵。性成熟期一般为1~3龄, 半滑舌鳎为4~5龄。卵圆球形, 浮性, 各个分离, 表面光滑, 宽体舌鳎卵膜具小龟甲; 具多油球; 卵黄较粗, 但不呈颗粒状。半滑舌鳎的卵径为1.00~1.24毫米, 卵膜薄,油球小而多,通常为24~25个, 多者可达60个。短吻红舌鳎的卵径较小, 为0.76~0.90毫米, 具油球6~20个, 最多可达30个。受精卵在水温20℃时, 经36小时孵出仔鱼。舌鳎科鱼类初孵仔鱼和后期仔鱼阶段的眼,左右对称,在变态过程中的后期仔鱼阶段开始, 右侧眼逐步移至左侧, 最后完成眼的变态。仔鱼阶段营浮游生活, 如短吻红舌鳎的浮游期仔鱼出现在7~11月, 7~8月多为发育初期, 10~11月多为个体变态完了的稚鱼, 变态后转营底栖生活。舌鳎的生长较快, 如断线舌鳎的1龄鱼, 体长55~95毫米, 2龄鱼80~115毫米, 3龄鱼120~150毫米, 4龄鱼145~165毫米。宽体舌鳎个体较大, 生长也快, 其1龄鱼体长140毫米,2龄鱼220毫米, 3龄鱼260毫米, 4龄鱼310毫米,最大个体达400毫米。有的种类有洄游习性, 如宽体舌鳎在济州岛西南深处越冬, 5月向江苏吕泗洋大陆沿岸移动,在吕泗至浙江舟山及大陆沿岸产卵。日本须鳎主要栖息于长江口外水域, 5~6月游向吕泗洋至舟山群岛沿海产卵,秋冬季节向东较浅海区移动。短吻三线舌鳎秋冬季节在济州岛西南方深处越冬, 春夏至中国大陆沿海水深40~50米以下海域产卵。

世界舌鳎科鱼类主要产于大西洋中东部和太平洋西北部及中西部, 年产量从70年代初的2.4万吨增至1986年的2.71万吨(不包括中国和日本产量)。其中南朝鲜8003吨, 泰国5300吨。中国年产量约5000吨, 全年均可捕捞, 各河口区产量较多, 主要用手钓、滚钩、底曳网及流刺网捕捞。日本年产量3300~4200吨。其中宽体舌鳎约2500吨,短吻三线舌鳎800~1700吨。舌鳎类因其活动范围小, 有的种类还是养殖对象。半滑舌鳎和宽体舌鳎肉味鲜美, 为名贵食用鱼类, 几乎全部供鲜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