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鱼芒]鲇类

最近更新:2023-12-21

pangasids[鱼芒]鲇科(Pangasidae)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纲、鲇形目。淡水及河口经济鱼类。分布于亚洲南部。中国产于云南、广西、广东。

体延长,后部侧扁,腹部圆凸,整个腹部有或无皮质棱突,或自腹鳍基部下方至肛门具棱突。头小,平扁。吻宽短。眼下侧位,眼缘游离。下颌具须1~2对。背鳍和胸鳍发达,各具一强棘。脂鳍较小。臀鳍基部很长,具28~44鳍条。腹鳍具6~7鳍条。尾鳍分叉。(见图)鲇类

半 棱 华 [鱼芒]

世界[鱼芒]鲇科鱼类有8属20余种, 其中以[鱼芒]鲇属(Pangasius)、牙[鱼芒]属(Pangasianodon)和鳍[鱼芒]属(Pte-ropangasius)较常见。 中国[鱼芒]鲇科鱼类有2属5种,即[鱼芒]鲇属的长丝[鱼芒]鲇(P. sanitwangsei),其背鳍刺、胸鳍刺及腹鳍第一不分支鳍条呈丝状延长; 短须[鱼芒]鲇(P. micronemus)各鳍鳍条不呈丝状延长,腭骨牙2丛: 细尾[鱼芒]鲇(P. nasutus), 腭骨牙1丛, 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倍以下。上述3种均产于云南澜沧江。华[鱼芒]属(Sinopangasius)仅产于南海北部沿岸各河口区,为中国特有属, 半棱华[鱼芒](S. semicultratus)腹部中央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一皮质棱突。见于广东和广西各河口咸淡水水域,是中国特有种,甚罕见,为珍贵食用鱼类。 当地渔民有“一[鱼芒]、二鲳、 三马鲛”之说法,以示其肉味鲜美优于鲳和马鲛。

[鱼芒]鲇栖息于淡水河川的底层。主要摄食浮游动、植物,如轮虫类、扁虫类、桡足类、枝角类、水生环节动物和藻类等。暖水性鱼类,对低温环境的耐受力较弱, 如苏氏[鱼芒]鲇在水温12~13℃, 48小时后会出现冻伤、休克和死亡。14~16℃时活动显著减退。适温20~36℃。生长快,1~3龄为生长盛期,3龄后生长速度下降, 最大体长如苏氏[鱼芒]鲇可达2.5米,重27千克。 性成熟年龄因种类而异, 如苏氏[鱼芒]鲇3龄即达性成熟, 这时体重达3.5千克。怀卵量30万~70万粒,每年6~10月在江河中产卵,卵圆球形,细小,透明,浅绿色,具粘性。在水温26.5~31℃时经23小时孵出幼鱼。

[鱼芒]鲇是泰国及东南亚国家广泛养殖的高产食用鱼类,泰国养殖[鱼芒]鲇已有百余年历史,主要养殖[鱼芒]鲇 (P.pangasius)和苏氏[鱼芒]鲇两种。 产量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人工繁殖取得成功之后迅速提高,目前居泰国淡水养殖产量之首,1983年达8210吨。中国于1978年引入苏氏[鱼芒]鲇, 由于易养殖, 技术要求低,饲料来源广,成本低,生长快,单产高,很有发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