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鲤类

2023-02-09

carps鲤科(Cyprinidae)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纲、鲤形目。是一群栖息于内陆水域的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及北美洲等地。

形态特征 体侧扁,或呈圆筒形。口能伸缩。上下颌无齿,而在咽喉部由最后一对鳃弓下部演变而成的下咽骨上具1~3行咽齿(个别为4行)。须1~2对(鳅鮀亚科4对),或无。 体被圆鳞, 呈覆瓦状排列, 也有少数属种的鳞变小,埋于皮下,甚至退化。头部无鳞。侧线完全或不完全。背鳍1个,无脂鳍; 背鳍前部为2~4根不分支鳍条,后部为分支鳍条,有些种类最后一根不分支鳍条骨化为硬刺。腹鳍腹位。臀鳍与背鳍相同,具2~3根不分支鳍条,最后一根不分支鳍条有的变为硬刺。尾鳍分叉,也有内凹。具一由第一至第三椎骨的髓棘或髓弓组成的韦伯氏器(Weberian organ)。鳔2或3室,有鳔管与食管相通。

种类与分布 鲤科是鲤形目中最大一个类群,就目前所知全世界约有2070余种,约有1850种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220种分布于北美洲。中国鲤科鱼类估计约有450余种,多数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淡水渔业的主要对象。鲤科可划分为12个亚科。

亚科 (Danioninae) 鲤科中较为原始的类群,主要分布于南亚,中国种类不多,多数种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水系。分布广而常见的有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和宽鳍鱲(Zacco platypus)等。

雅罗鱼亚科 (Leuciscinae) 分布于欧洲、亚洲及北美洲,中国种类较为丰富,从海南岛至黑龙江及新疆等地均有分布,大多数为常见的食用鱼类,经济价值较高,有青鱼、草鱼、鳡、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拟鲤(Rutilus rutilus)等。

鲌亚科(Cultrinae) 东亚特有的类群,主要分布于中国,多数为常见的食用鱼类,常见的有䱗、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鳊、团头鲂,但欧鳊(Abramis brama)则为欧洲各国养殖对象。

鲴亚科(Xenocyprinae) 主要分布于中国,约有10个种,常见的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已培育成为养殖鱼类。

鳑鮍亚科(Acheilongnathinae) 一群小型鱼类,生殖季节雌鱼具产卵管,产卵于河蚌的外套腔内,雄鱼具鲜艳的婚姻色。分布于东亚,在中国分布甚广,自黑龙江至海南省各大小水体均有,常见的有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彩石鲋(Rodeuslighti)。

鮈亚科(Gobioninae) 鲤科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约100余种,分布于欧洲及亚洲,尤以东亚水域最为丰富,中国分布自黑龙江至海南省,有些种类个体较大,经济价值较高。如铜鱼(Coreius heterodon)、花䱻(Hemibarbus maculatus)。有些种类个体小,分布广,如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鳅鮀亚科(Gobiobotinae) 一群具4对须的小型鱼类,种类少,不超过20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常见的有宜昌鳅鮀(Gobiobotia ichangensis)。

鲃亚科(Barbinae) 鲤科的一个主要类群,分布于欧洲及亚洲,而欧洲只鲃属(Barbus) 1属,多数属种都产于东亚及南亚。中国鲃亚科较为丰富,尤以云南地区最多,常见的有中华多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白甲鱼(Onychostoma simus)、四须鲃( Bar-bodes spp.)、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spp.)、长臀鲃(Mystacoleucus spp.)等。爪哇刺鲃(Puntius javani-cus)、Leptobarbus hoeveni和骨唇鱼(Osteochilushasselti)则为印度尼西亚养殖种类。

野鲮亚科(Labeoninae) 分布于东亚及南亚。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水系,常见的有鲮、华鲮(Si-nilabeo rendahli)、墨头鱼(Garra pingi),其中鲮是华南地区主要养殖鱼类。

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 产于亚洲高原地区的特有类群,共同性状是肛门和臀鳍两侧各具一列特化的大型鳞片,称臀鳞。中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云贵高原,多数种类为高原地区的经济鱼类,如青海湖裸鲤、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 taliensis)等。

鲤亚科(Cyprininae) 分布于欧亚二洲。中国分布甚广,多数都为经济鱼类,最常见的是鲤、鲫、欧鲫(C.carassius)等。而鲤则已成为世界性养殖鱼类。

鲢亚科(Hypophthalmichthyinae) 东亚特有的类群,只2属3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各水系。鲢、鳙是中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

生物学特性 一般均终生生活于淡水水域,有些种类栖息于河口,生殖时进入淡水至河滩处产卵,如三块鱼(Tribilodon brandi)。生活习性往往受地理环境及气候的影响,不同的种类有各自的生活习性,有进行江湖洄游,在湖泊中肥育,而至江中越冬和生殖,如青鱼、草鱼、鲢、鳙等;有栖息于静水水体或湖泊,如鲤、鲫、鳊;而有些种则在山涧溪流中生活,并由口形成的吸盘吸附于砾石上,免被水流冲失,如墨头鱼;还有在溶洞中生活,如盲鲃(Typhlobarbus spp.)。

鲤科鱼类个体大小及生长速度也因种类而异,如青鱼最大可达70余千克,鳡可达40~50千克,产于泰国的西门狭鲤(Catlocarpis siamensis),成鱼体长3米以上,而有些种最大个体不到30毫米,如产于中国的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3龄,也有晚至6~7龄。寿命长者如鲤可达300余龄,短者仅1~2龄。产卵期一般在初春至夏末,但因各地气候条件不一,同一个种在不同地区产卵时间也有先后,有分批产卵,也有一次性产卵,卵有粘性和半浮性(漂浮性)之别;半浮性卵的鱼类怀卵量较大,每尾雌鱼怀卵量达十多万至五百万粒,受精卵在随水漂流中发育和孵化,如青鱼、草鱼、鲢、鳙等。栖息于静水水体和湖泊中的鱼类多数产粘性卵,粘附于水草或砾石上,一般为分批产卵,产卵期较长,如鲤、团头鲂、细鳞斜颌鲴等。鳑鮍鱼则又有它独特的生殖方式,雌鱼用长的产卵管产卵于河蚌外套腔内,受精卵在河蚌鳃瓣上发育,由于受精卵能得到庇护,幼鱼成活率高,因此产卵量相对的减少,如1尾体长8.3厘米,体重18.2克的雌性兴凯�怀卵量约500余粒。

鲤科鱼类的摄食习性因种类而异,有专以浮游动物或浮游植物为食,如鲢、鳙,它们的鳃耙长而密,联成海绵状,具有过滤作用;有以高等植物及腐屑为主要食物,如草鱼、鳊、团头鲂等。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料,如青鱼、铜鱼、花䱻等。有些种类下颌具有角质,以刮取着生藻类为食,如细鳞斜颌鲴、突吻鱼等。也有以鱼类为主要饵料,这类鱼游泳迅速,性凶猛,如鳡、鯮。有些种类为广食性,既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也食水生植物及腐屑,如鲤、鲫等。

渔业利用 鲤科鱼类是世界重要淡水经济鱼类,主要以养殖为主,许多国家还从中国引入草鱼、鲢、鳙等种类进行养殖。1987年世界鲤类产量达105.88万吨(不包括中国),其中前苏联41.1万吨,印度尼西亚16万吨。产量高的有鲤57.2万吨(前苏联24.67万吨,印度尼西亚7.67万吨);刺鲃7.75万吨(印度尼西亚5.85万吨,泰国1.9万吨);欧鳊6.73万吨(前苏联5.8万吨,罗马尼亚0.25万吨):拟鲤2.49万吨(前苏联1.34万吨,芬兰0.3万吨): 骨唇鱼1.69万吨 (印度尼西亚)。在中国鲤科鱼类是淡水捕捞和养殖的重要对象。1988年中国淡水养殖(包括池塘、湖泊、水库、河沟)产量达371.29万吨,其中池塘养殖产量最高,为293.38万吨。池塘养殖中主要以青鱼、草鱼、鲢、鳙四大淡水养殖鱼类为主,在南方以养殖鲮为主。此外,如鲤、团头鲂、细鳞斜颌鲴、银鲫等鲤类也是养殖对象。中国各地除养殖上述具有食用价值的鱼类外,还养殖观赏的鲤科鱼类,如金鱼、锦鲤、唐鱼、鳑鮍、光唇鱼等。

鲤科鱼类一般都能食用,经济价值较高,其中黄河鲤、兴凯湖白鱼(兴凯青梢红鲌)、松江鲈与松花江鳜鱼为中国四大名鱼。此外,青鱼、草鱼、鳊、团头鲂、鳡,因肉味腴美,脂肪丰富,极受人们喜爱,称为上等食用鱼类。其他如鲫、红鳍鲌、翘嘴红鲌等是天然捕捞的主要对象,因其肉味鲜美,也颇受人们欢迎,是常见的食用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