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全人工育苗

2023-02-09

artificial breeding对水产增养殖对象,在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采卵或采孢子,使之受精孵化或萌发、生长,培育成供养殖、增殖用的动植物苗种的一种方法。整个人工育苗过程不受天气的影响,能够做到有计划地获得大量苗种,既可满足大规模养殖的需要,又可保护自然苗种,增殖繁衍后代,是积极发展增养殖业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步骤。

简史 海产动植物的养殖历来依靠天然苗种,到20世纪中叶以后,人工培养苗种技术才有了明显进展。动物方面,比目鱼的人工孵化工作开展较早,瑞典马尔姆 (Malm) 于1868年人工孵化鲽科的Pleuronectesflesus成功。其后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挪威、苏格兰、美国先后均进行过比目鱼类的人工采卵孵化,放流了大量受精卵。60年代以后,中国、日本牙鲆人工育苗初获成功,至80年代初,相继达到生产规模。日本的真鲷人工孵化,于1887年由北原多作在冈山县开始试行,1925年正式建立孵化场,至70年代中期达到批量生产阶段。日本藤永元作等从30年代开始至60年代,对日本对虾进行了很多基础研究,完成了从人工采卵,幼体培育,到池中养成的系列技术。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完成海带人工育苗,60年代开发了紫菜人工采苗,80年代对虾工厂化育苗和扇贝人工育苗取得成功,均已用于养殖生产,推动了海水增养殖事业的大发展。

方法 包括采卵受精、孵化发育和仔、幼体饲育。采卵受精 通过自然排放或人工方法,从成熟母体取得卵子 (孢子) 称为采卵或采孢子。挪威萨尔斯(G. O. Sars)于1863年用自然产卵法采到鳕卵,并孵化成功。真鲷、黑鲷的人工孵育也采用自然产卵法采卵。鱼类人工采卵可用挤压法或剖腹法。一次性产卵、亲体在产卵后死亡的鱼种一般采用剖腹法 (如鲑鳟鱼类): 可以多年反复采卵的种类,如梭鱼、遮目鱼、虹鳟等多用挤压法。产卵数(或采卵数)同母体大小成比例。计算公式为:

F=aLb 或 F=a+bW

式中 F为卵数; L为体长; W为体重; a、b为常数。一般高龄鱼个体大,卵数多。产卵数还因饲育环境、营养条件、生物品系而不相同。

人工采卵所用的受精法有湿法(wet method)和干法(dry method)。一般干法受精率高。以挤压法采得的卵子如用等渗溶液(isotonic solution)洗涤,冲掉其中的坏卵,然后将精液挤入等渗溶液中,加水使卵受精,称为洗卵法。

自然产卵的海产动物中,产粘性卵的应准备产卵巢,使卵产于其上(如鲱)。黑鲷、真鲷、鲆、鲽、鲻等为分离浮性卵,可用采卵网采集。日本对虾、鳕、海胆、鲍的受精卵为分离沉性卵,可与水一同放入容器中,静置后回收下沉卵子。

对虾类只要获得交尾过的成熟亲虾,蟹类如取得抱有受精卵的雌蟹,即可得到受精卵。

海藻是取发育正常、适度成熟的种藻,经阴干刺激后,浸入海水,使孢子放散并附着到人工生长基质(棕绳、贝壳、网帘等)上,通称采孢子。

孵化发育 生物的生命现象从受精开始,孵出之前在卵内进行胚胎发育。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分裂形式和发育程序不同,反映了种的基本属性。鱼卵达神经胚期之后可以分辨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为器官形成期。在网膜上形成黑色素,即发眼期,这时的卵称为发眼卵。贝类受精卵经过各发育期,到担轮幼虫后进入直线铰合幼虫期。中国对虾受精卵,孵出时为无节幼体。孵化时间因种类、孵化水温而各有不同。日本对虾、龙虾、三疣梭子蟹产出的卵粘附于雌体腹肢的附肢上,并在此保育至孵化。

为使受精卵健全发育,必须具备同生物发生相适应的环境条件。例如升温育苗、降温育苗及常温育苗,就是根据对象生物对水温的要求设计的。还根据卵的性状,设计了多种孵化器,如流水式的阿特金斯孵化器、篮式孵化槽、静水式的水槽、浸渍式的棕榈框、鱼巢等。把孵化容器直接用作仔、稚体饲育池的称为同槽式或直接法; 孵化后经过适当时间移到其他水池培养的称为异槽式或间接法。

孵化的适温范围因生物种类而异,适温范围内一般温度愈高,孵化时间愈短; 温度低则孵化时间长。通常以积温法表示。即孵化水温(T)和孵化天数(D)之积是一定的。这一关系称为积温法则 (law of totaleffective temperature)。为表示发育速度,指数关系式比直线式更为确切。例如:日暮、田内公式为DeaT=k; Belehradek公式为DTa=k。

水中的溶氧量对卵的发育有重要影响。卵从受精后到即将孵化前的耗氧量呈渐增趋势,孵化后猛增。溶氧量低时,发育速度迟缓,孵化率低,畸型率增加。溶氧量过多也影响卵的发育,如驼背大麻哈鱼当孵化期溶氧量过高时,胚体呼吸器官、脐囊、血管系统即发育不良。因此,孵化密度必须适度,还要注意通气换水。

卵的发育还受盐度影响。在发育适温临界点附近,盐度的影响特别显著。此外影响卵发育的环境要素还有紫外线、红外线、抗菌素、硫化氢、农药、洗涤剂、重金属离子、振动、pH值等。在孵化过程中对此应倍加注意。

鱼、贝类中还有一些称之为卵胎生的品种,在母体胎内发育,直接产出幼体(如仔鱼)。卵胎生种类的胎儿数一般较少,如大海马每胎产仔数百至一千多尾,褐菖鲉体重300~400克的亲鱼仅产仔3.5万尾。贝类中的欧洲牡蛎、希腊牡蛎(Ostrea lurida)的受精卵在母体的鳃腔中发育为面盘幼虫,产出时处于直线铰合幼虫阶段,经过一段浮游生活才能附着。

海藻的人工采苗要分别种类对其繁殖时期、生殖方式等进行生态学研究。藻类大部分是通过放散孢子来繁殖,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繁殖又分为营养体繁殖(如石花菜、麒麟菜)及无性孢子繁殖。无性孢子又有游孢子和不动孢子。游孢子带有鞭毛,脱离母体后可在水中游动。不动孢子见诸于红藻、褐藻的单孢子和四分孢子。有性生殖是由配子体产生精子及卵(红藻称果孢)来进行的。雌雄配子结合受精为合子,褐藻由受精卵形成幼胚,红藻再经多次分裂成果孢子。绿藻、褐藻、红藻就是通过游孢子、单孢子或四分孢子的无性繁殖和配子体、卵(果孢)和精子结合的有性生殖进行世代交替繁殖的。同一品种因世代不同,形态各异。进行人工采孢子育苗,必须以该种生活史和繁殖方式的特异性为基础。

仔、幼体饲育 孵出的幼体发育、生长达到成体型的过程中,多出现十分明显的形态变化,称为变态。由于甲壳类包被甲壳(crusta),故在每次变态成长时,均要蜕皮。幼体有时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死亡率较高。仔鱼饲育在整个养殖生产过程中是一个较困难的环节。

孵化后不久的前期仔鱼(虾)在脐囊中存有卵黄,靠卵黄提供构成机体的原料和能源(内源营养)。卵黄消失时开始摄饵,从外部补充营养(外源营养)而生长。从孵化到摄食开始的时间因鱼种而异,如虹鳟约30天,真鲷2~5天。仔鱼耗氧量甚微,但水温高或水流快时,消费量增加。此时,如不能保证足够的溶氧量,生长率、成活率均下降。海产鱼的仔鱼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因鱼种而异。广盐性种类对海水盐度变动有较强的调节渗透压能力,能适应环境盐度的变化,但其适应和调节能力是有其限度的。在甲壳类虾、蟹饲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用水的pH值,通过稀释浮游植物密度、加豆浆等办法调节。仔稚鱼饲育一般可以分为:一级培养(仔鱼期,或称前期饲育),二级培养(稚鱼期,或称后期饲育)。前者是投喂生物饵料阶段,后者为投喂鱼贝碎肉饵料阶段。前期可在室内用水池,静水高密度培育;后期可放到网箱(2~3米3、网目2毫米)中,在海上培育。

双壳贝类和腹足类幼体经过孵化,结束浮游生活变态达附着期。有的进入埋栖生活(蛏、蚶、蛤),有的用足丝营附着生活(扇贝、贻贝),有的终生不再移动营固着生活(牡蛎)。这个阶段与采苗作业直接相关,也是人工育苗技术上的重要环节。饵料及海洋环境条件对幼虫变态有直接影响。营附着生活的贝类要在附着前设置附着基(棕绳、网片、杉叶、聚乙烯薄膜等)。埋栖生活的,要在池底铺细砂、软泥,加以平整,注意泥温。对固着生活的,投放合成树脂波型板或牡蛎壳、涂有水泥砂的木板等。初期附着的变态仔贝生命力很弱,死亡率、掉苗率高,需精心培育。培育时间因水温而异,有的附着后5~10天出池,有的长达20~30天或更长。

在藻类采孢子后的育苗阶段,要保持适宜温度,调节光照,搅动海水(或用流水)补充气体。所用的海水需过滤净化。还必须适时洗刷育苗器和育苗池,添换新海水。并根据海区水质情况和不同发育阶段,补充所需营养盐类,以促其生长。

仔、幼体饲育期的饵料保证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多数鱼、虾、贝类幼体,生物饵料是不可缺少的,鲑鳟鱼类完全可以用配合饵料。初期饵料不管是生物饵料或非生物饵料,其物性(浮游性、大小、运动性)和营养性两方面都必须满足幼体的需要,且需保持必要的投饵量,不恶化、污染水质。

对于双壳贝类幼虫,从浮游期到底栖期,只需投喂硅藻、金藻等单细胞藻类即可。腹足类摄食事先繁殖附着在玻板上的底栖硅藻;长到壳长3~5毫米的稚贝,从薄板上剥离后,投喂大型海藻或人工配合饵料。海藻磨碎液是稚参的好饵料。

饲育黑鲷、真鲷苗种的饵料系列,适用于多种鱼类(见图)。

全人工育苗

真鲷初期饵料及投喂期

海水小球藻、硅藻、金藻等单细胞藻类,除作鱼虾贝幼体变态初期饵料外,还是培育饵料浮游动物的饵料。大量培育轮虫主要用面包酵母,由于营养上的缺陷,需经海水小球藻或油脂酵母强化培育后投喂。卤虫使用方便,是从轮虫改用人工饵料碎肉饵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物饵料。自天然海区诱集采捕的桡足类、枝角类等可满足幼体营养要求,但能人工大量培养的种类尚少。小鱼虾、贝肉常就地取材,绞碎、掺入复合维生素制剂后投喂。上述饵料随着幼体成长依次投喂,但为了顺利转换,前后两种饵料应有一段交叉。

在鱼、虾育苗阶段,可用豆浆、熟卵黄液、豆制品、虾粉、微粒配合饲料等代替生物饵料,间或辅以贝类幼虫。

养殖对象生物经过人工采卵(采苗)、幼体培育、变态发育、成长到一定规格,即可作为苗种,提供养殖或再经中间培育后养殖或放流。苗种规格无论用于养殖、移植或放流,均因种类和用途、用法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养殖对象的苗种规格见表。

海 产 动 物 苗 种 规 格 表

种 类 水产动物种类 规格(mm) 发育阶段 备 注
鱼 类 真 鲷 牙 鲆� 鲻 梭 鱼 黄盖鲽 遮目鱼 20~110*(全长) 30~50* (全长) 21~29 (全长) 20~30 40~62 18~25 (全长) 40 幼 鱼 幼 鱼 幼 鱼 幼 鱼 幼 鱼 幼 鱼 幼 鱼 日栽协要览** 《日本牙鲆苗种生产技术现状》 日栽协要览 《养殖手册》 《养殖手册》 日栽协要览 《养殖手册》
甲壳类 中国对虾 日本对虾 三疣梭子蟹 7~9 (养殖苗) 30~40* (放流苗) 14 仔 虾 仔 虾 《技术手册》 黄海水产研究所报告 日栽协要览
5 (全甲宽) 1龄幼蟹 日《栽培渔业计划集》
贝 类 虾夷扇贝 扇 贝 鲍 类 魁 蚶 贻 贝 文 蛤 30* (壳长) 5* (壳高) 10 (壳长) 10 (壳长) 10 (壳长)   日《栽培渔业计划集》 中国 日《栽培渔业计划集》 中国
15 (壳长)   《养殖手册》
棘皮动物 中国刺参 海 胆 10~15* (壳径) 5 稚 参 张煜 日《栽培渔业计划集》

注: *为经中间培育后的苗种规格; **为日本栽培渔业协会要览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