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日本渔业

2023-02-09

fisheries in Japan日本是世界主要渔业国家之一。1988年渔业产量为1278.4万吨,占世界渔业总产量14%,人均占有水产品103千克。1988年渔业产值为27 220亿日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占农林水产业产值的1/6。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进口国和消费国,1988年水产品进口额为12 335亿日元,约占世界水产品进口总额的30%;水产品年消费量超过1000万吨,为每人每天提供蛋白质18.5克,约占动物蛋白质食用量的一半。

日本的渔业史悠久。据记载,早在石器时代的绳文式文化时期,就出现了简单的渔船、渔网、大量的骨制鱼钩和鱼叉等捕鱼工具。在相当长的历史期间,日本渔业为解决其国内食物问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到20世纪初,日本渔业已具有相当基础,30年代已向外扩展,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严重的破坏。战后逐步得到恢复,50年代后期以来,捕捞、增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业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建立了现代化的渔业生产体系。

水产捕捞 海洋捕捞在日本渔业生产中约占90%。1945年以后,随着钢铁、造船、机器制造、化学和仪表工业等的迅速发展,化学纤维取代棉麻,大大地提高了海洋捕捞能力。日本海洋捕捞业由沿岸、外海和远洋三部分组成。40年代初,海洋捕捞已具有一定规模,但在战争期间全面崩溃。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海洋捕捞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尤以远洋渔业发展最迅速,1956年远洋渔业产量只有80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17%,1973年增至399万吨,占总产量的37%,17年增长了4倍。随着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新海洋法体制的形成,远洋渔业受沿海国的制约越来越严,产量剧减。1979年降至6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即206.5万吨。80年代后一直处于维持阶段,迫使日本渔业重点转移到开发本国沿岸和200海里海域。1974年日本制定了“沿岸渔场整顿开发法”,从1976年开始,大规模地实施“沿岸渔场整顿开发事业计划”,积极发展外海渔业,振兴沿岸渔业。同时,对外加强多方位渔业外交,促进国际合作,开辟新渔场,开发未利用的水产资源,不断地更新渔船装备,提高捕捞生产能力。到80年代,远洋渔业保住了210万吨以上的产量,使远洋、外海和沿岸渔业间大体维持2∶6∶2的水平,保证了海洋捕捞生产的稳定增长。日本内陆淡水湖泊、水库的面积有限,淡水捕捞的产量不足捕捞总产量的1%。捕捞的品种也仅限于香鱼、鲤、鲫、鳗鲡、公鱼、鲑鳟等数种。

水产增养殖 日本由于海域条件优越,海水增养殖特别发达,历史悠久,增养殖技术先进,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60年代以来,除传统的紫菜、扇贝、海带和裙带菜等养殖对象外,已成功地增养殖了真鲷、石鲷、 日本对虾、河豚和鲆鲽类等。�、真鲷和裙带菜的养殖产量超过了天然产量。1988年海水养殖产量为131.5万吨, 其中紫菜、牡蛎和�鱼居前三位。 �鱼养殖的产量和产值居于鱼虾类养殖之首。日本对虾的养殖产量和产值居于虾类养殖的第一位。海藻养殖已经田园化,产量约占海水养殖产量的1/2,在世界海藻养殖中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贝类养殖多半是采天然苗后在海上挂养,主要有牡蛎、扇贝和珍珠等。扇贝养殖自1970年解决了半人工采苗和养殖技术后,不仅产量占世界首位,在技术上和养殖规模上也处于领先地位。珍珠养殖自1966年达130余吨后,因珠贝资源衰退及水质污染等,产量和质量均有下降,1974年降到最低限30吨,80年代稍有回升。日本继续垄断着珍珠的国际市场,1988年出口2000吨,出口额为431亿日元,是海产品出口额中占份额最大的产品。淡水养殖因受自然条件限制,产量较少,1988年为9.9万吨。淡水养殖根据用途的不同,分为食用、育种和观赏用三类。食用鱼养殖的主要对象是鳗鲡、鳟类、鲤、香鱼、非鲫等。1988年,产量领先的鳗鲡为3.96万吨,占淡水养殖产量的40%; 其次是虹鳟1.53万吨,占15.5%。养殖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产量较高的县主要有静冈、爱知、长野和鹿儿岛等县。网箱养鱼、流水养鱼为主要养殖方式。普通流水式,利用河水、泉水和地下水,主要养殖鲤、虹鳟和香鱼等; 温流水式,利用温泉水和工厂余热水,主要养殖鲤、鳗鲡和非鲫等,产量很高,如养鲤,产量达220千克/立方米。日本的流水半流水池塘不到700公顷,产量却占淡水养殖产量的70%以上。淡水网箱仅30多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茨城县的霞浦湖、滋贺县的琵琶湖和长野县的诹访湖。由于采用单一品种投饲高密度精养方式,产量约占淡水养殖产量的20%。日本淡水养殖业的特点是,采用全价饲料,生产实现了工业化、系列化,科学的饲养管理,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栽培渔业是日本近20余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渔业。它既不同于养殖业,又不同于捕捞业,是资源恢复、增殖和捕捞结合为一体的生产方式。它包括: ①人工生产苗种。在其生长过程中死亡率最高的阶段进行人工繁殖、培养,然后放流到自然界,补充自然资源,使资源得以恢复;②整顿渔场,改良水域生态环境,提高水域的生产力;③防止水域污染,保护水域的生态平衡等内容。50年代末期,由于工厂排水和生活污水大量增加,加之填海造地、围垦海滩,采砂石等使水域环境日益恶化,渔场、藻场遭到破坏,沿岸渔业面临极大威胁。1963年,农林省水产厅和濑户内海周围的12个府、县联合成立了濑户内海栽培渔业协会,以后逐步扩大,1979年改为日本栽培渔业协会。现由15个国营事业场和37个府、县栽培渔业中心组成。随着人工育苗和增养殖技术的不断完善,一些鱼虾贝藻苗种的生产、培育和放流管理技术,获得显著的提高。1987年放流约80种水产动物,其中有10种的苗种生产和放流超过1000万尾。历史较久的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和鲍鱼等,已由当地栽培渔业协会进行苗种生产和放流。鲑鳟鱼的回归尾数,70年代末期为1500万尾,1986年以来增加到5000万尾左右。对虹鳟、马苏大麻哈鱼和鲆类等,已能通过雌性转化、三倍体培育等技术来进行批量生产、放流。淡水湖泊、河流中经济鱼类的放流与增殖也获得显著效果。大麻哈鱼、香鱼的苗种生产、放流都已经企业化。此类鱼苗产量几乎全部出自人工栽培。现在,以日本栽培渔业协会为中心的新型开发管理体系已日益巩固,栽培渔业成为日本渔业中的一种新的类型。

水产品加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水产品加工除淡干、盐干和盐藏外,为适应日本人酷爱喜食生鲜水产品和各种食品的要求,水产品加工发展迅速。1988年全国拥有1.8万家水产加工厂,生产淡干品4.3万吨,盐干品24.6万吨,煮干品10.3万吨,熏制品1.6万吨,节类14.1万吨(节类是日本一种独特的水产加工品,用什么鱼加工就叫什么节),盐藏品34.1万吨,鱼糜制品92万吨,其他水产加工品45.4万吨,冷冻食品34.3万吨,鱼油48.3万吨,冷冻品340.3万吨,罐头23.4万吨,其他还有饲料和肥料132.2万吨。水产食品的种类齐全,加工量约占当年总产量的60%以上(罐头制品除外)。日本是世界上生产鱼糜制品产量最高的国家。1975年鱼糜制品产量达115万吨,1980年以后降到100万吨以下,但制品的种类却更加丰富。除了鱼饼、鱼卷、鱼肉火腿和鱼香肠等传统食品外,又开发了油炸鱼糜制品、各种鱼糕系列和模拟食品等。大规模生产的模拟食品有十余种,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而且销往美国和西欧。近年来干制品、盐藏品和熏制品等传统产品产量也稳步上升,主要是在短时间内低温干燥、立即冻结,制成低盐分、高水分、软包装的制品。在80年代,日本水产品罐头产量约占世界水产品罐头的1/3,大部分出口。但同期以来罐头生产不景气,呈递减趋势,1980年为44.8万吨,1988年为23.4万吨。

水产教育和研科 日本有水产大学和设有水产学部、水产学科的大学共18所,如东京水产大学、东京大学农学部水产学科和北海道大学水产学部等。其中,有6所大学水产学科招收博士生,有10所大学招收硕士生。中等水产学校55处,在校学生近20万人。水产大学等学校中一般设有水产资源学科、水产增养殖学科、渔业学科、水产食品学科以及水产环境学科等。日本农林省水产厅主管水产科研工作,科研机构遍布全国。国立水产研究所有9个,如东海区水产研究所,西海区水产研究所等,主要进行基础理论和技术开发研究; 都道府县(公立)水产实验研究单位89个,主要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开展水产技术研究; 民间企业附设的研究机构偏重于应用开发; 水产大学则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水产系统的科技研究人员约3800人。以国立、公立水产科研机构为主,同大学和私营研究单位一起,加上日本科学技术厅系统有关研究单位的配合,水产科学研究已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