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浅海养殖

2023-02-09

shallow sea culture在潮下带至15米等深线以内(包括海湾)进行各种海产动植物的养殖。是已广为开发并具有很大潜力的生产方式。

浅海养殖因养殖品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养殖方式,主要有网箱养殖、筏式养殖、地播式养殖与港湾增殖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浅海养殖范围已由早期的15米等深线扩展至30米水深,有的已达100米以上水深。其养殖方式有以下几种,每种方式都有特殊的技术要求。

网箱养殖 多用于鱼、虾类的集约养殖。在潮下带用钢架、木材、浮竹、浮筒支撑,垂挂合成纤维或金属网片制成的一定规格的方形或圆形网箱。网箱成排、成组地固定于浅海。网目大小随养殖个体大小而变更。放养后定时、定量投饵(见浅海网箱养殖)。

筏式养殖 在浅海海区利用旧船、绳索、锚、橛、浮桶、竹竿、玻璃或塑料浮子等器材制成平台式、排架式、延绳式各种类型的筏架,进行大型藻类(海带、裙带菜、石花菜、江蓠等)、贝类(贻贝、扇贝、牡蛎、蝾螺、鲍等)及其他海产动物(柄海鞘等)的养殖。也可进行贝、藻类的间养与套养。中国最常见的是单绠延绳筏,每台单筏长50~70米,3~4台筏约666平方米。日本则在浅海设置双绠浮筏养殖紫菜,称浮流式养殖(见筏式养殖)。

地播式养殖 应用于潮下带,进行各种附着性及埋栖性贝类及海参等无脊椎动物养殖。直接将人工苗种播放于适宜海区的海底养成。

港湾增殖 将鱼、虾类一定规格的苗种,在适宜的港湾内放流增殖而后捕捞。如中国在山东省胶州湾、福建省东吾洋与浙江省象山港进行的中国对虾、黑鲷、牙鲆增殖放流,已收到效益。

为挖掘浅海养殖生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中国于80年代末,开始试验综合养殖方式,以统一开发利用包括海底在内的整个浅海不同层次的养殖技术。

以上各种养殖在早期大都采用天然苗种养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已大部分使用工厂化人工育成的苗种。但在天然苗源丰富的海区仍沿用天然苗种予以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