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牛蛙养殖

2023-02-09

culture of bullfrog根据牛蛙的繁殖特点和生活习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工繁殖、饲养牛蛙的生产过程。牛蛙原产于北美洲,美国于1899年开始养殖,古巴于1916年、日本于1918年分别从美国引进试养。中国台湾省养殖牛蛙始于1924年,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四川、江苏及上海等地也先后引进试养,但未发展起来。80年代末随着繁殖饲养技术的不断改进,牛蛙的饲养在中国才得到发展。

养殖池的建造 养殖场选在环境僻静,植物丛生,阳光充足,通风透气,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饵源充足的地方。

产卵池 产卵池的面积视生产规模而定,一般每对种蛙占水面1平方米左右。四周需留有一定的陆地面积,作为蛙取食和栖息之地。池水深50厘米左右,池形以长方形为宜,池边应有固定的投饵点或设置饵料台。周边栽阔叶乔木或高粱、瓜类、豆类等作为遮荫物,池中应种植或投放少量水草。牛蛙后肢发达,善于跳跃,还会掘土打洞。蛙池外围建有围栏防逃,围栏高1.5米左右,基部埋入土中。

孵化池 孵化一般在土池、水泥池、网箱中进行,以水泥池和网箱的孵化效果较好,水深10~15厘米。如用水泥池孵化,可在离池底5厘米处搁一窗纱板(图1)。将受精卵置于窗纱板上,板上保持5厘米水深,这样,灌水和排水都在窗纱板底下进行,不会冲击孵化中卵子。牛蛙养殖

图1 水泥孵化池截面图

蝌蚪池 以土池为宜,面积666~1320平方米,水深50~80厘米。池中均匀地种以挺水植物,以供蝌蚪口吸附。池周留下少量陆地,供蝌蚪变态成幼蛙时登陆活动。四周设置尼龙网围栏,网向池中呈10°倾斜,防止幼蛙攀网潜逃。

幼蛙池 面积为100~1000平方米,水深50~80厘米,池边留出约占池面积1/3的陆地,池边坡度1∶2.5.围栏高1米,在池边水平线处作些洞穴,供蛙栖息。其他条件与产卵池相似。

成蛙池和亲蛙池 除水深80~100厘米,围栏高1.5米以上外,其结构和环境条件与幼蛙池基本相同。

饲养管理 饲养用水应清新,无污染,pH值为6~8,盐度控制在1‰以内; 蝌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8℃,不能超过35℃;牛蛙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高不超过37℃,水温达37℃时,蝌蚪和牛蛙的活动能力下降,39~40℃时,无论蝌蚪或蛙都会相继死亡。因此温度过高时,要采取降温措施,过低时应采取加温和保温措施,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要注意防冻。

蝌蚪培育 刚孵出的蝌蚪体质纤弱,宜在孵化池中饲养一星期左右,再转入蝌蚪池饲养。蝌蚪池要先用生石灰或茶粕清野消毒,注入新水后再投放蝌蚪。放养密度为2~3厘米的蝌蚪500~1000尾/米2,4~6厘米的蝌蚪为100~200尾/米2。同池蝌蚪生长速度不尽一致,应按大小分级饲养。从刚孵出的小蝌蚪到变态期一般要分养3~4次,第一次在孵化后15天左右,第二次在30天后,至50~60天再分养一次。最后一次根据后肢的长短及前肢长出的情况进行分养,能得到成批不同规格的幼蛙。蝌蚪杂食性、贪食。刚孵出不久的蝌蚪多群聚在一起,活动能力较小,主要摄食天然饵料,如蓝藻、绿藻、轮虫及腐殖质等; 6~7天后可投以适量的人工饵料,20~30天后可投喂较大块的饵料。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好。日投饵量为体重的5%~10%,前肢长出后可适当减少,并要定时、定质、定量放入饵料台中喂养。70~80天后,前肢伸出,开始吸收尾部。四肢俱全,尾部消失后,即开始水陆两栖生活,这时应转入幼蛙池饲养。

幼蛙饲养 刚变态至100克以下者为幼蛙,放养密度为刚变态的幼蛙100~150只/米2,25~50克的为70~80只/米2,60~100克的为50~60只/米2。幼蛙也应分级饲养,以防大蛙吃小蛙。刚变态的幼蛙宜喂蝇蛆和小蚯蚓,长到20克左右,可投喂小杂鱼、小虾等,日投饵量为体重的10%左右。还可采用灯光诱虫方法以补充饵料的不足。

成蛙和亲蛙饲养 养殖3~4个月的幼蛙,一般可达150~200克,进入成蛙期。成蛙的放养密度为150克以上的30~40只/米2,500克以上的10~15只/米2。成蛙的饲养方法与幼蛙基本相同,但成蛙食量增大,日投饵量为体重的10%~15%。昆虫类、蝇类、蚱蜢、蝼蛄、蚯蚓、软体动物(如田螺、蜗牛)等,小鱼、虾以及水生甲虫等各种活体都可作为饵料。还可通过驯养投喂动物内脏和人工混合饵料等。成蛙达到400克以上,身体健壮者可选作亲蛙,亲蛙的饵料要求质优、量足,以促进性腺发育。

驯养 牛蛙两眼间距大,不能形成双眼视觉,对静物视而不见,无法摄食静态饵料。驯养时可以模拟一种动态环境,使静态饵料变成动态饵料; 或将鱼肉块、动物内脏等切成与活饵料相似大小的细丝或制成混合颗粒饵料,拌入活饵料中投喂。但饵料台上必须有水,牛蛙进入饵料台取食时,水被激动,饵料随水波动,牛蛙以为是活饵而摄食。

集约饲养 集约饲养池面积一般2~4平方米,用水泥、砖或其他代用品建造,池围高1.5米以上(如设铁丝网顶盖则高1米),池中建一大饵料台(占池面积的60%),饵料台高4~5厘米,用水泥抹光; 除饵料台外,其余为深30~40厘米的沟,沟内注水。开始时以活体小鱼虾与泥鳅混合投放,以后可全部投喂适当大小的鱼干或膨化过的浮性较强的饵料。蛙的放养密度比前述密度增大10%~20%。此法可节约土地,能解决活体饵料不足的困难,且产量高,每平方米年产10千克以上(图2)。

敌害及疾病防治 常见的蝌蚪敌害有水蜈蚣、蜻蜓幼虫、肉食性鱼类、龟、鳖、蛙类(特别是虎纹蛙及其蝌蚪)、鸟类等,池塘中水绵过多也会将蝌蚪和幼蛙缠死; 鼠、蛇、黄鼬、水獭等都能危害牛蛙。人工饲养条件下,蝌蚪易患车轮虫病、舌杯虫病、气泡病等,幼蛙和成蛙可能发生红腿病等。

车轮虫病 患病蝌蚪满布车轮虫,尾部粘膜发白,严重时,全部尾鳍被蛀蚀。防治方法是在放养蝌蚪前清池消毒,每立方米水用硫酸铜0.7克; 或在患病池中喷洒5∶2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浓度为0.7~1毫克/升。或用2%的食盐水浸泡蝌蚪5~15分钟。

气泡病 患病蝌蚪肠道充满气泡,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而浮于水面。为了预防,禁用未经发酵的肥料培水,池中腐殖质不能过多,干粉饵料要充分泡湿、适量投喂。治疗方法是及时向池中注入新水,防止病情恶化,或将患病蝌蚪置于清水中,用20%的硫酸镁液淋洒,2天后再放回蝌蚪池。用食盐水淋洒也有一定疗效。

牛蛙养殖

图 2 精养池示意图

舌杯虫病 舌杯虫多寄生在蝌蚪的尾部,严重时遍布全身,体表长满毛状物,似水霉。镜检可见很多杯状虫体,杯口朝外,一张一合,杯基部插入蝌蚪皮下。患此病时,可按每立方米水体含0.1~1克硫酸铜全池喷洒。

红腿病 红腿病是幼蛙和成蛙阶段的主要疾病。病蛙腿腹侧、内股甚至腹下皮肤出现红斑,严重时溃烂。此病四季都能发生,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用20%的磺胺溶液浸泡病蛙24~48小时,有很好疗效。也可用100毫升含25克葡萄糖的生理盐水加入青霉素钾40万单位,浸泡3~5分钟消炎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