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牡蛎养殖

最近更新:2023-02-27

Culture of oyster根据牡蛎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工繁殖、饲养的生产过程。为中国沿海四大养殖贝类之一,1985年世界年产量达103.1万吨,居贝类产量之首。牡蛎养殖历史悠久,古罗马在两千年前就开始养蛎,中国明代也已插竹养蛎。世界牡蛎产量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其次为日本、中国、韩国和法国。澳大利亚、墨西哥、菲律宾、新西兰、加拿大、荷兰和挪威也有牡蛎生产。由于牡蛎养殖单产高,成本低,养殖方法简便,在中国沿海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海水养殖业。1986年中国牡蛎养殖产量已达5.5万吨(按带壳重量10∶1折算)。

苗种生产 一般通过半人工采苗或人工育苗途径获得牡蛎苗种。

半人工采苗 于自然海区适时投放人工采苗器以获得苗种。

采苗预报 关键在于准确掌握牡蛎繁殖盛期,为此,应提前观测牡蛎性腺发育状况,当性腺Ⅰ期(性腺形成期)的亲贝占群体70%左右、Ⅱ期(性腺增殖期)亲贝约占20%时,可着手准备采苗。其次,必须了解浮游幼虫各发育阶段的数量变动情况。通常,当壳顶后期的幼虫平均数量达到60个/米3时,投放采苗器。同时在采苗区每天设置毛玻璃或扇贝壳制成的实验附苗器,当蛎苗附着量大于0.5~1个/厘米2时,立即发布采苗预报。这时投放采苗器,便可获得较好的采苗效果。日本曾采用海水积温作预报指标,按公式计算出牡蛎幼虫附着所需天数,发布采苗预报。

采苗方法 牡蛎采苗场一般应选择坡度较小、风浪平静的内湾。采苗区域多选在中潮线至低潮线附近。收到采苗预报后,应迅速投放采苗器。采苗器种类较多,有石块、石条、水泥预制件、贝壳串、竹竿、木条及旧轮胎割制的胶皮条等。采苗器每公顷用量因器材不同而异。采苗器的排列方式有分散式、行列式、桥式、伞骨式、框架式及垂下式等。不论哪种形式,都应当有1~1.5米的排行间距,以便于操作和管理。低潮线附近底质较松软,受风浪及潮流影响大,采苗器易淤陷或被浮泥覆盖,行距要大,以备迁移 反之,底质较硬处则间距可适当缩小。

人工育苗 通过室内设施,采用人工采卵受精培育技术而获得苗种。

催产孵化 以卵生型长牡蛎为例,主要技术环节有: ①清池。先用海水充分浸泡,使pH值稳定降至8.4以下,再用含50毫克/升高锰酸钾的海水消毒,然后用过滤海水清洗。②培养饵料。于亲贝产卵孵化前,开始大量培养等鞭金藻、单鞭金藻、环沟藻、角刺藻、骨条藻、扁藻、小球藻或三角褐指藻等单细胞藻类,以备投喂幼虫。③亲贝暂养。从海区取回贝壳完整、性腺饱满、即将临产(经轻微刺激便能产卵)的健壮亲贝,彻底清除贝壳上的附着物,再置于静水槽内暂养。④催产。用阴干、升温、流水等诱导方法促使亲贝排放精卵。⑤洗卵孵化。卵受精后,要及时清除水槽内粪便等污物,并用新鲜过滤海水反复洗卵两三次,以除去多余精子。经十多个小时后,将上浮的胚体全部移入培育池中饲育,弃去水池底层发育不良胚胎和死卵。

苗种培育 幼虫培育密度依水温、水流、溶氧量等条件及幼虫发育阶段而定。在一般设备条件下,D形幼虫为10~20个/毫升,壳顶期则少于5个/毫升;有流水和充气条件的,可适当增加培育密度。D形幼虫期,单细胞藻类的投喂密度为0.5万~5万个细胞/毫升,多种饵料混合投喂优于单种饵料。流水培育优于静水培育; 但前期幼虫生长较慢,因此采用静水培育,每天添加新鲜海水一次,水量为原培养水体的1/2~2/3。当幼虫壳长达到100微米左右时,改用流水。为防止培育过程中因代谢产物、残饵及有机碎屑等污物沉积腐败造成水质恶化,应经常倒池。亦可降低培育光照,控制有害生物滋生和加入抗生素或臭氧 (小于0.5毫克/升)抑制细菌繁殖。进入稚贝期后,如有害原生动物过多,可用过氧化氢(H2O2)来抑制。此外,在培育池底部装散气石充气,以改善水质,并使幼虫分布均匀。当幼虫长到300微米左右,足基出现黑色眼点时,应陆续投放采苗器,幼虫在1~2天内便可变态附着。投放采苗器时要降低池内水位,以提高幼虫的附着密度。同时要采取上下倒置和调整采苗器阴阳面的办法使蛎苗固着均匀。通常每平方厘米附着一个蛎苗即可。出池后,再放入第二批采苗器继续采苗。各国采用的牡蛎采苗器有塑料盘(德国)、塑料网(美国)、螺旋线状和环形采苗器(前苏联)等。日本、美国也采用颗粒3毫米以下的贝壳碎片作蛎苗附着基以培养单体牡蛎。英国用同种牡蛎的提取液涂抹采苗器,以吸引幼虫附着,提高附苗量。

养殖 按养殖器材设置场所不同,可分成三大类。滩面养殖 养殖器材设置在坡度较小,底质稳定,水流通畅,但流速不大(50~100厘米/秒)的潮间带滩面上。滩面养殖因器材种类和设置方式不同,又可分成:①地播养殖。一种传统养殖方式,多选用较大蛎壳作采苗器材,插植在较硬滩面上养成。美国、法国将四周围起或筑浅池蓄水,以延长摄食时间,也可避寒越冬。养殖期间应进行疏植、移垛。②插竹养殖。将附有蛎苗的竹竿(称蛎竹)以2~4根为一束,直插或斜插入泥滩上,每150束为一排,每公顷插竹12万~15万根。为避免蛎竹折断亦可以20多根竹为一堆,一端插入滩中上端聚拢成伞骨形,五六堆组成一排,进行插堆。每公顷可插15万~22.5万根。③投石养殖。又分石块养殖、桥石养殖和立石养殖。石块养殖是在涨潮时用船将附苗的蛎石,按顺序投放,退潮后再整理成梅花式或行列式排列,注意顺流排设以防淤泥沉积。桥式养殖是将长1米、宽0.2米、厚约7厘米的石板叠成“人”字形,数块为一组,组间用石板搭桥连成长列。也可数块成堆叠放,造成石板相互遮荫,有利蛎苗成活。过一段时间后再互换阴阳面,使石板各面蛎苗生长均匀。立石养殖是将1~1.2米长,10~20厘米宽的长方形附苗条石竖立插植在滩面上,石条埋入滩底30厘米左右。此法几乎不需日常管理,比平养法更有效地利用水层空间 ④水泥制件养殖。用水泥制成棒状、板状、瓦片状、三角形或“L”型采苗器、轻质方块采苗器等。养殖方法与投石法相同。

在潮间带滩面养殖中,由于牡蛎苗附着过密及饵料不足等原因,时常达不到商品规格或互相拥挤自动脱落造成减产。为此在养殖过程中应采取疏苗措施,当壳长不足1厘米时,应用钉板,间隔地清除部分过密蛎苗,同时清除养殖器材上的其他附着生物,促进蛎苗生长。

海底养殖 养殖器材多设置在潮下带海底,分架式和集装箱式两类。

架式 分为棚架和栅架两种:①中国浙江省的棚架结构是由长3.5~4米水泥桩和长2.5米的直梁、横梁等组成,在海底平行海岸方向打三列水泥桩,桩高2米,上端架横梁连接成棚架,再在棚架上架设竹竿,将已附苗的胶皮条悬挂在竹竿上。每个棚架面积约100米2,可挂采苗皮条500根。②中国广东省银坑沿海则采用栅架式养蛎。由钢筋水泥支柱和横梁组成上下两层的栅架式结构。牡蛎幼虫直接附着栅架上。每公顷45排,每排连接12个栅架。此法抗风能力强,使用期限长,但支柱笨重,架设不易,成本较高。

集装箱式 德国开发。采用长方形钢制框架设置海底上,架内叠装100个多孔塑料盘(55.5厘米×35.5厘米×6厘米)。这种框架底部留有50厘米高的框脚,使蛎盘与海底间隔一段距离,避免底层牡蛎盘受淤泥覆盖。收获时可用装有绞车的船或浮吊吊运框架。此法可避免蛎盘干出,防止敌害、冰冻、风浪侵袭、淤泥覆盖和缺氧等不利环境因子的影响。

美国则采用网片养殖牡蛎。方法是在沿岸海底打桩,桩顶露出海底15~30厘米,桩上横设几排防锈钢索或塑料绳,绳索上平置网片,直接附蛎苗于网片上,直至养成商品收获为止。

浅海筏式养殖 此类养蛎法的负荷支撑点在海面,依靠浮力作为负载基点,可设置在水深较大的浅海区域。由于海域广阔,水流畅通,饵料充足,加上浮泥、敌害少,单产甚高。海面养殖因器材结构不同,又分排筏式和延绳式:①排筏式。用泡沫塑料浮子或玻璃钢浮筒作支撑,上置竹竿纵横缚结成长方形竹筏。横杆长7米,下用绳缆连接锚或橛固定于海底。纵杆长5米(计22支);在纵杆上每隔30厘米悬挂1根数米长的养殖绳。每台排筏面积为35米2,每4台排筏为1/15公顷。中国浙江省多采用此法养蛎。广东省深圳市沙井沿海采用的毛竹排筏面积更大(为84米2),每台筏用2个铁锚作固定器;用20个泡沫聚乙烯浮子作浮力;以蛎壳或水泥片作蛎苗的附着基。采苗后间隔一定距离夹到养殖绳上,每台排筏挂养殖绳200余根。②延绳式。用两根直径1.8~2厘米、长70~100米的化纤绳作悬挂绳索,绑结在鼓形浮子两端,架成两根平置、平行的延绳式浮筏。延绳浮筏两端用3吨的水泥块锚碇。每台延绳浮筏绑浮子12~30个,可挂10米长的养蛎垂绳400多条。日本宫城多采用此法。

收获 商品规格:近江牡蛎、大连湾牡蛎为2~3龄,褶牡蛎为1~2龄,长牡蛎为2~4龄。收获季节各地略有差别,均按个体肥满度而定。通常多在肉体肥满的冬、春两季,即1~4月份收获。此时肝糖含量多,味道最佳。有些牡蛎全年陆续产卵,因此可不分季节随时收获。收获方法因养殖海区和养殖方式而异。如中国大连地区因海底平坦,多用耙网捞取。在海底不平的岩礁区域,先用钢丝耙耙起,再用抄网捞出,也可用蛎夹将蛎石夹起采收。潮间带养殖的牡蛎,可在滩上当场开壳取肉或从蛎石上铲下带回陆地加工。海面垂下养殖则把牡蛎整串取回开壳。4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已相继研制出多种牡蛎采收机。有些国家已建成新型牡蛎养殖场,实行机械化生产。牡蛎采收机有: 无端(循环)履带式、自动转车式、滑橇式、水压式和联动式等五种类型,多适用于地播养殖。新西兰、日本并已采用牡蛎采捕联合加工船。但牡蛎开壳,多数国家仍依靠手工操作。中国多采用牡蛎啄或蛎刀。正在研究开发的有美国研制的滚动式牡蛎开剥器以及药物处理开壳、速冻开壳、激光开壳等新技术。牡蛎的加工方法除冷冻鲜食外,还有晒干、盐渍、制罐及提炼蚝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