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梅鲷

2023-02-09

fusilier梅鲷属(Caesio)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笛鲷科。暖水性小型海洋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亦见于中国南海诸岛海域及台湾沿岸。

体长椭圆形或纺锤形,略侧扁。头锥形。吻较短。脂眼睑发达。口小。两颌牙细小。鳃孔大。头及体被中型或小型栉鳞。侧线完全,较平直。背鳍一个,连续,具9~15细弱鳍棘,第一鳍棘短小,第三、第四鳍棘最长;9~21鳍条。臀鳍具3鳍棘,9~13鳍条。胸鳍长,锥状。腹鳍其底有腋鳞。尾鳍深叉形。椎骨24个。(见图)梅鲷

褐 梅 鲷

世界梅鲷属鱼类约30种,中国现知有7种:①长背梅鲷(C.tile)。上颌骨后端突起分叉,尾鳍上叶各具一条黑色纵带。②金带梅鲷(C.chrysozona)。尾鳍上下叶末端各具一黑斑,体侧具一黄色纵带。③二带梅鲷(C.diagramma)。尾鳍上下叶末端各具一黑斑,体侧具两条黄色纵带。④褐梅鲷(C.coerulaureus)。上颌骨后端突起不分叉,尾鳍上下叶各具一黑色纵带。⑤新月梅鲷(C.lunaris)。上颌骨后端各具一黑斑。⑥黄背梅鲷(C.xanthonotus)。尾鳍上下叶无黑斑,背鳍及尾鳍均黄色。⑦黄梅鲷(C.erythrogaster)。尾鳍上下叶无黑斑,背鳍及尾鳍褐色。上述各种均分布于南海。

梅鲷属的褐梅鲷喜栖于珊瑚礁盘砂底海域,无趋光习性,不作长距离洄游。喜摄食毛虾、桡足类、箭虫、甲壳类、绿藻、硅藻等。生长快,全长180毫米时,重34克;200毫米,重91克;230毫米,重147克;250毫米,重195克;最大个体270毫米,重250克。1龄即达性成熟,此时全长148毫米,重31克。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为产卵期,产卵场在南海诸岛珊瑚礁盘海域,水温26~27℃,盐度32.9‰~33.5‰。每当出现和风、暖流、轻浪时,亲鱼集成大群,在产卵场附近海区产卵,产卵期短,约10~15天,属一次排卵类型。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附近海域常出现全长60~80毫米的幼鱼。梅鲷主要渔场有海南岛东北部的七洲列岛,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的礁盘区域。如永兴岛、东岛、七连岛、永乐群岛、高尖石、华夏暗沙、美滨暗沙等,渔场水深20~40米,砂底质。主要渔期海南岛七洲列岛渔场为5~7月; 西、中沙群岛为2月中旬至5月中旬,旺汛期3月中下旬至4月中旬。

由于梅鲷栖息于珊瑚丛及海底多礁石的复杂环境,一般用较为特殊的敷网(四角扛罾网)进行捕捞。首先选择梅鲷经常聚群的场所于海底平缓处,从4只小艇将网具的四角向四个不同方向牵引至一定距离,投锚将网固定敷设于海底。另一小艇载有1~2名有潜水经验的渔民来往于网的周围,用潜水镜观察水中鱼群数量及洄游动态,发现鱼群进入网兜时,即指挥各艇快速起网捕捞。

梅鲷产卵群体大,数量多,群体补充快,资源量稳定,是南海诸岛海域最重要的鱼类资源,尤以褐梅鲷的产量最高。据1975~1977年调查,其渔获量一般占西沙、中沙群岛总渔获量的40%~60%,年产量500~1000吨,单位产量亦高,平均网次产量1.2吨,最高网次产量达8.5吨。西沙及中沙群岛礁盘区域可供敷网作业利用的渔场面积200~300平方千米,可容纳50个敷网作业单位,如渔汛期间全部投入生产,梅鲷渔获量可增至1500~2500吨。而南沙群岛的梅鲷资源尚待开发,具有较大潜力。梅鲷肉厚,味美,无骨刺,主供鲜销或加工成盐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