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鳗鲡

最近更新:2023-03-10

鳗鲡属硬骨鱼纲、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学名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一种降河洄游性鱼类。全世界有19种,中国有两种,即鳗鲡和花鳗(Anguilla marmorata)。

中国鳗鲡主要分布于20°~40°N西太平洋的中国、日本及朝鲜西部的江河沿海。在中国南自北部湾,北到渤海区,东至台湾省,西溯长江,达四川省中部山溪都有分布。鳗鲡肉质细嫩,味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圆柱形,肛门之后的尾部稍侧扁。头长而尖钝 眼小。吻突出。口大,前位,上下颌及犁骨上均有带状排列的细齿。鳃孔小,位于胸鳍基部下方。鳞细小,埋于皮下,呈席纹状排列。野生的鳗鲡背青灰色,腹淡白色,池塘养殖的鳗鲡背蓝黑色,腹洁白。(见图)鳗鲡

鳗 鲡

生物学特性

属降河性洄游鱼类。每年1月至5月幼鳗(也称鳗线、白仔鳗)自海洋大量游至河口。雄鳗通常滞留在河口,雌鳗则继续上溯,在江河及与之相通的溪流或湖泊中生长、肥育。鳗鲡喜弱光,昼伏夜出,对水流很敏感。水温12℃开始摄食,生长适温18~30℃,以26~30℃最佳,30℃以上摄食强度下降,38℃以上死亡。在淡水中生长4~6年性成熟,成熟雌鳗于秋季大批降河,至河口与雄鳗结伴,洄游到海洋的产卵场繁殖。

食性

肉食性白仔鳗,主要摄食浮游生物,随着个体的增长,开始摄食枝角类、丝蚯蚓、虾、蟹、螺、蚬、蚌肉及其他小昆虫和鱼类,也食动物尸体。人工饲养的鳗鲡除了白仔鳗驯食阶段使用红蚯蚓外,一般都使用人工配合饲料。

野生鳗鲡的生长速度较慢。如钱塘江的鳗鲡,第一年春季体长6厘米,体重1克左右;第二年春季体长15厘米,体重5克左右;第三年春季体长25厘米,体重15克左右;第四年以后才陆续达到食用鳗鲡规格(150克)。池塘养殖的鳗鲡则生长较快,当年可将白仔鳗培育到体长20厘米,体重15克左右;第二年秋季一部分已达到食用鳗规格。温流水养殖的鳗鲡生长更快,白仔鳗通过1个月饲养,可长成0.2克以上的黑仔鳗,饲养4个月,可长成体重20克左右的鳗种,再经3~4个月养殖,可长成体重150~250克的食用鳗鲡。

生殖

在淡水中,鳗鲡的性腺不发育,不能自行繁殖,生活在淡水中的雄鳗,性腺发育滞留在早期阶段。体长45厘米以下时,用肉眼很难区分雌雄。达45厘米以上,卵巢发育滞留在Ⅱ~Ⅲ期,体长达到70厘米以上的雌鳗,卵巢呈肉红色,卵细胞出现卵黄沉积。雌鳗的性腺是在降河入海后游向产卵场的过程中发育成熟的。仔鳗孵出后呈柳叶状,故称柳叶鳗,在暖流的挟持下到达河口和近岸,经过变态发育成白仔鳗,然后进入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