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马蹄螺

最近更新:2023-02-25

trochus马蹄螺超科(Trochacea)贝类的总称。属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是一群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海产经济贝类。

马蹄螺形态多变。贝壳螺旋形具螺层数级,珍珠层特厚。厣为石灰质、角质,或无厣,口球内的齿舌带的齿片排列呈扇形,侧齿1~10个,缘齿数目很多。贝类表面常具花纹或刻纹。(见图)

马蹄螺类种类繁多,常见有:①马蹄螺科(Trochi-dae)。贝壳螺旋形,基部略平。内唇有时加厚,弯曲成漏斗形的假脐,脐的变化大,由石灰质的胼胝部遮盖,有时缺如,厣的角质为多旋央核厣。舌齿为扇形排列,具多数缘齿。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区。有凹螺属(Chlorostoma)、马蹄螺属(Trochus)、单齿螺属(Monodonta)、䗉螺属(Umbonium)和丽口螺属(Calliostoma)等。②蝾螺科(Turbinidae)。贝壳坚硬,蝾螺形,具较厚的真珠层。壳表面具肩部1肋1棘等。厣圆形,石灰质,外表面突出,内表皮平,具少数螺旋纹。为央核厣。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海洋中,有蝾螺属(Turbo)、花冠小月螺属(Lunella)和刺螺属(Guildfordia)等。马蹄螺

大马蹄螺

大马蹄螺〔Trochus(Tectus) niloticus maximus〕又称公螺。其壳大而坚厚,圆锥形。每一螺层的上半部具3~4条带有突起的螺肋,下半部有一列粗大的瘤状突起。暖水性种类,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中部各岛屿。中国见于海南岛及南海诸岛海域。在低潮线至十余米水深的岩石、珊瑚礁海底中栖息。由于贝壳重厚,行动不便,仅在岩石上缓慢爬行,因而贝壳上常附着藻类、苔藓虫及其他贝类,但有时亦被其他贝类所穿蚀。大马蹄螺的壳粉光滑细润,是高级珍贵的喷漆调合剂,经济价值高。贝壳珍珠层厚可制作螺钿、钮扣的原料。肉供食用。

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 贝壳塔形,坚厚,各螺层均具细弱的旋肋。壳面常有不规则形的纵列隆起并密布铁锈斑纹。为亚热带种,仅分布于中国及日本沿海。生活于潮间带下区的岩石上。数量多,嗜食海藻,故为海带、紫菜及其他经济藻类养殖的敌害。肉供食用。

夜光蝾螺(Turbo marmoratus) 贝壳大型,拳状,重厚坚实。螺旋部锥形,体螺层大,基部向外扩张褶曲并与内唇连接增厚。体螺层上有三条间隔相等的螺肋。分布于太平洋西岸中国、菲律宾等地。中国见于南海沿岸、海南岛、及台湾。

节蝾螺(Turbo articulatus) 贝壳中型,厚实,螺旋形,壳表具粗大的宽肋,肋间又具多数小螺肋。肋常呈念珠状。分布于中国、日本。中国见于大陆沿岸、海南岛。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岩礁间。肉供食用,其厣称甲香,治高血压、头痛、痢疾、下淋、痔瘘、芥癣等。

马蹄螺类喜栖息于岩石、珊瑚礁底、泥底、泥沙底或沙底,含氧丰富、水色澄清的环境生活。多数种类在潮间带中、上区及潮下带,少数种类亦见于深海中,如刺螺属栖息于水深300~400米海区。马蹄螺类用伸出的齿舌刮取附着于岩石块上的藻类为食,所以是藻类养殖的敌害。一些马蹄螺没有交接器,生殖产物直接排入海水中,在海水中受精。马蹄螺类的贝壳坚厚,珍珠层厚,可用作螺钿及制钮扣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