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流水养鱼

2023-02-09

flowing water fish culture在流动的水体中进行鱼类高密度精养的生产方式。流动的水能不断输入溶解氧和带出鱼类排泄物,使鱼类能在良好的水质条件下生长。因此,可大幅度提高鱼类的放养密度,获得高产。

概况 479~482年,中国杭州建造了玉泉池,利用涌泉水常年蓄养青鱼、草鱼供观赏。明代,在浙江、江西、安徽三省交界的莲花山区域,已有小型农家流水养鱼。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水养鱼在全国以更快的速度和规模发展。如广州市三元里利用灌渠水(图1)饲养草鱼、鲤和非鲫; 四川省眉山县进行渠道金属网栏流水养鲤; 乌鲁木齐市利用电厂余热水进行温流水饲养非鲫、鲤等。

流水养鱼

图 1 利用灌渠水流水养鱼池示意图

60年代初,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依靠现代化工业技术和材料,在敞开式流水养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封闭循环式的流水养鱼新工艺。鱼池排出的水经过滤、净化后再注入鱼池,循环使用,可解决水域受工业废水污染和水源紧缺地区与发展养鱼用水之间的矛盾。

养鱼方式 有敞开流水式和封闭循环式流水养鱼两种类型。

敞开流水式 鱼池流出的水不再回收利用。以水库、灌渠、河道、涌泉以及地热水、工厂余热水等为水源,依地形建筑鱼池,一般不用动力抽水。敞开流水式又可分为常温流水养鱼和温流水养鱼。

常温流水养鱼 最简单的形式是在山区、丘陵区利用自然水源进行的农家流水养鱼。鱼池浅而小,面积3~30平方米,形状视地形而定,土堤或用卵石砌堤,高1~1.4米。池底大都铺沙,池上用物覆盖2/3,以防敌害及遮荫。用竹或木槽作进、出水管,设在鱼池两端。流速要求均匀,无死角,流量随季节而异。饲养种类主要有草鱼、鲤、团头鲂或配养青鱼、鳊、鲮等。这种养鱼方式占地少,设备简单,成本低,便于农户个体经营。

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流水养鱼池多采用混凝土结构,并在给水过程中采用跌水增氧、喷洒增氧或采用射流增氧泵。鱼的产量与水的交换频率呈正相关性。如在4立方米的池中饲养非鲫和草鱼,每增加池水交换频率一次,鱼产量相应增加7~9千克/(月·米3)。池的形状为长方形或圆形,水流无死角,排污性能好。长方形池的长宽比为3~4∶1,面积30~150平方米,池高1.1~1.8米,底部坡降3~5%。进水闸门设在池的高端,闸门与流水池间可设一开有上、中、下层三排孔的“疏流板”,水通过此板流入鱼池,可保持各水层的流速均匀。在池的末端,设一出水闸门,使集中在底部的污物随排出水排出 (图2)。圆形池底部锅形,池边向中央的坡降约为10%,底部周边设多个定向喷嘴,促使池水旋转,使污物集中于池底中心排出。

流水养鱼

图2 长方形池末端的出水闸门示意图

渠道金属网栏流水养鱼池,多建于流速低于2米/秒、水位较稳定、底宽8米以上的渠道两侧。以金属网作网身,钢管作支架,并用聚乙烯网片作网盖以防鱼逃。池的长宽比约为4∶1,为了不影响渠道过水,底宽只能占渠底宽的1/6~1/5。各网栏池间的距离应在20米以上,以保持网栏池内有充足的溶氧量。

潮汐流水养鱼池是利用河道的潮汐水位差,由进水闸门、进水池、排水池、排水闸门构成。涨潮时,进水闸门自动开启,水流入进水池,排水闸门自动关闭;退潮时,排水闸门自动开启,排出池水,进水闸门自动关闭。在进水池与排水池间设控制闸门,形成进水池与排水池之间的水位落差,使潮水从进水池通过控制闸门向排水池缓缓流动,达到全天自流式养鱼。

温流水养鱼 利用工厂余热水或地热水经过增氧或降温处理后进行养鱼,用过的水不再回收重复利用。这种养殖方式不受季节气候限制,可以延长鱼类生长期,缩短养殖周期。

封闭循环式 特点是养鱼用过的水经过净化处理后重复利用,其控制温度、流量、增氧的能力较强,在缺少水源或水域污染严重的地区应用有较大意义。水质净化的方法,是先将鱼池排出的水经曝气后进行沉淀,去掉悬浮物质,然后用生物滤池和生物转盘进行生物净化。生物滤池以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等碎石、塑料蜂窝或化纤薄膜(布)等作为滤料。生物转盘是固定在水平轴上的一组塑料圆形转盘。利用滤料表面和转盘上形成的生物膜,将鱼类有害的氨氧化成亚硝酸盐,最终氧化成无害的硝酸盐。较新的封闭循环式流水养鱼的设备是在养鱼池内设置生物包通入氧气,培养生物包上的生物膜,这样净化水质效果更好。同时采用自控装置控制温度、溶氧、pH值等。循环流水式养鱼池为水泥结构,也有用不锈钢、玻璃钢或增强塑料制成。面积较小,一般为数平方米或数十平方米,但效能较高。

技术措施 正确的养鱼技术,要在合理的放养密度和鱼种配套的基础上,采取精心投放饵料,及时调水换气、排污、除病等措施,是获得丰产的重要保证。

放养密度 一般鱼种放养量约为最大容纳量的20%~50%。最大容纳量可按下式确定:式中 W为最大容纳量(千克);A1为注入水溶氧量(克/米3),A2为鱼类正常生长所需最低溶氧量(克/米3);Q为注入水量(米3/小时);R为鱼类耗氧量〔克/(千克·小时)〕。

鱼种配套 流水密养需要数量较大的大规格鱼种,这必须在本流水系统内采取分级饲养法解决,亦即采用鱼小密养(指尾数),鱼大稀养,逐级过池的办法,使各级鱼池在同一时期培育出规格和数量符合下一级鱼池要求的鱼种,以达到鱼种配套。

饲养管理 流水池因放养的鱼类密度大,池水不断流动,难以依靠水中的天然饵料为食,必须投喂营养价值完全的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或粘团状饲料。每天投喂2~6次,投喂配合饲料量(干)占鱼体总重量的3%~6%,草料占鱼体重的20%~30%。

在饲养过程中,随着鱼体长大,必须按鱼类总重,出水口溶氧量及其他有关情况调节池水流量,以保证池内有充足的氧气。若流量已无法增大而鱼类总重已超出池水溶氧负载,就要降低鱼密度或全部收获,以免抑制鱼类生长或造成池鱼缺氧死亡。因此,平时要观察池鱼动态,测定溶解氧、水温、pH值、氨等水质因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排污是保证水质清新的措施,流水池因大部分污物沉积于池底,必须经排水、排污系统排除。一般每天排污1~6次。池内鱼类密度大,发生鱼病后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爆发性鱼病。因此,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鱼病,必须尽快隔离治疗,并进行全装置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