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鲸类

2023-02-09

cetaceans鲸目(Cetacea)动物的总称。一般大型成员称为鲸,小型成员称海豚。哺乳纲。水栖经济哺乳动物。广泛分布于南、北半球各海域,少数种类栖于淡水江河中。

形态特征 体纺锤形。光滑无毛。有些种类仅吻部可见少数刚毛。无外耳廓,耳孔甚小。前肢鳍状。后肢退化,只在体内有痕迹状腰带骨。多数种有背鳍。尾的末端具水平尾鳍。无外阴囊。乳头一对藏于生殖孔两侧的乳沟内。须鲸类头部巨大,口裂长,在上颚两侧生有角质鲸须,向下垂入口腔,须板三角形,依次排列成栉齿状,内具须毛;外呼吸孔为一对。齿鲸类除少数种仅在上颌或下颌生有数枚齿外,上下颌均生有多数齿;外呼吸孔1个。(见图)鲸类

图1 蓝 鲸

鲸类

图2 抹香鲸

鲸类

图3 白 暨豚

种类与分布 世界鲸目包括2亚目,即:齿鲸亚目(Odontoceti),口中无须有齿,外鼻孔1个; 须鲸亚目(Mystacoceti),口中有须无齿,外鼻孔2个。2亚目共约90种。此外,古鲸亚目(Archaeoceti)为原始齿鲸类,已绝灭。

须鲸亚目有露脊鲸科(Balaenidae)、灰鲸科(Es-chrichtiidae)和鳁鲸科(Balaenopteridae)等3科共10余种。①露脊鲸科: 各种类的腹面无褶沟。北极鲸(Balaena mysticetus),又称格陵兰鲸。仅分布于北极海域,已面临绝迹; 露脊鲸(Eubalaena glacialis),体躯肥大,头长为体长的1/4,头部生有多数角质瘤,须板细长可达2.5米,无背鳍,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20°~50° S水域,黄海、东海和南海曾有发现,为稀有鲸种; 小露脊鲸(Caperea marginata),为须鲸类中的最小种,体长只有6米,具背鳍,仅分布于南半球。②灰鲸科:只有灰鲸(Eschrichtius gibbosus)1种,体长可达14米,仅分布于北太平洋,分东西两个种群洄游,沿美洲一侧的灰鲸资源已得到恢复,亚洲一侧由鄂霍次克海沿朝鲜、日本到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分布,但资源尚无恢复迹象。③鳁鲸科: 有6种,自喉部至腹部均有多数褶沟。蓝鲸(Balaenoptera musculus),为当今世界最大动物,体长可达31米,体重136吨,以南极水域最多,北大西洋、北太平洋较少,黄海、南海在20年代曾有发现; 长须鲸(B. physalus),体长可达26米,60年代黄海捕获最大体长18.2米。下颌左右两侧颜色不对称,左侧黑灰色,右侧白色,世界各大洋都有分布,南极水域最多,曾是黄海、东海主要猎捕对象,南海较少; 鳁鲸(B. borealis),体长可达18米,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极水域,黄海、东海、南海发现不多; 鳀鲸(B. edeni),体长可达15米,极似鳁鲸,头部上颌前端至呼吸孔的主嵴两侧另各有一条副嵴。分布于南大西洋、印度洋、北太平洋,东海、南海有捕获; 小鳁鲸(B. acutorostrata),体长可达10米,各大洋都有分布,黄海、东海游来较多,南海较少发现; 座头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体肥短,体长达15米,鳍肢长为体长的1/3,栖息于各大海中,黄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中国以广东大亚湾和台湾南部捕获较多。

齿鲸亚目约有70多种,中国产有20余种,除抹香鲸科(Physeteridae)中的抹香鲸(Physeter catodon)外,均为小型鲸种。抹香鲸,雄性成体体长可达19米,雌性者小,体长只达11米,头巨大呈箱形,为体长的1/3; 仅下腭具功能齿; 世界各大洋广有分布,黄海、东海、南海均有捕获。小抹香鲸(Kogia breviceps),体长约4米,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温带和热带海域,南海有发现。剑吻鲸科(Ziphiidae)有明显的喙,下腭前端具齿1~2对,通常雄性的齿穿出牙床龈,两条咽喉沟在颌下会合,体长3~12米,有些种分布局限于一个海洋,中国海域有剑吻鲸(Ziphiuscavirostris)、银杏喙鲸(Mesoplodon ginkgodens)和瘤齿喙鲸(M. densirostris)3种,均见于南海,银杏喙鲸在黄海偶有发现。一角鲸科(Monodontidae)有白鲸(Delphinapterus leucas)和一角鲸(Monodon mo-noceros)2种,分布于北冰洋水域。一角鲸仅上腭生一对齿,雄性个体左侧的一枚齿呈螺旋形。长可达2.5米,形似角,故名。领航鲸科(Globicephalidae)大型种类,分布最广的为领航鲸(Globicephala melaena)、虎鲸(Or-cinus orca)和伪虎鲸(Pseudorca crassidens),虎鲸雄性成体体长可达9米,背鳍高大如矛,高达1.5米以上,故又名逆戟鲸,但雌性的背鳍只有雄性的1/2高,中国南北各海区都有分布。海豚科(Delphinidae)的种类最多,上下颌生有多数圆锥形齿,大多数种有背鳍,中国近海产主要有真海豚(Delphinus delphis)、宽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蓝白原海豚(Stenella coe-ruleoalba)、点斑原海豚 (S. frontalis)、短吻海豚(Lagenorhynchus obliguidens)、糙齿海豚(Steno bre-danensis)和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等。真海豚为典型海豚种,体长2米左右,喙细长,同宽吻海豚一样,分布最广,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常见。中华白海豚、点斑原海豚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灰海豚科(Grampidae)只有灰海豚(Grampus griseus)1种,分布在世界热带和暖温带的海洋中,东海、南海均可见。鼠海豚科(Phocoenidae)中以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分布最广,自南非、印度、东南亚到日本沿岸,中国沿岸、各大河口均有分布,在长江内可上溯至宜昌一带,洞庭湖内也有发现。全栖息在淡水的江豚类有5种,形态结构较原始,产于亚马孙河的亚河豚(Inia groffrensis),产于拉普拉塔河的普河江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产于印度的恒河江豚(Plata-nista gangetica)和印河江豚(P. indi),产于中国的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白暨豚体长1.4~2.5米,在长江中下游都有分布,干流中终年可见,有时进入洞庭湖,另在钱塘江的富阳江段也有发现,数量已极少,为中国特有珍稀种类,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生物学特性 须鲸类一般不成大群,多数成对伴游。齿鲸类多成群栖息,一群由数头到数百头甚至上千头。须鲸类大都作季节性洄游,夏季聚集到饵料丰富的高纬度水域索饵,冬季游向低纬度暖海域进行繁殖。齿鲸类除抹香鲸作远距离洄游外,大多属种的洄游属地方性,有的种类不洄游。鲸类的体型属流线型,游泳速度很快,每小时可达56千米,小型鼠海豚时速有38千米。游泳系由尾部的上下运动作动力向前推进。游向水面进行数次呼吸即潜向水下。大型鲸呼吸时,呼出气体夹带水分产生喷潮现象,根据喷潮高度和形状可辨别出鲸种,蓝鲸的喷潮为倒置的圆锥状,高达10米; 长须鲸的喷潮比蓝鲸细而稍低; 座头鲸的喷潮粗散; 露脊鲸的喷潮呈两支下落,如伞状; 抹香鲸的喷潮是向前呈45°方向; 小型鲸类的喷潮只有1米高,不易发现。呼吸后小型鲸类的潜水时间5~10分钟,大型鲸类的潜水时间较长,尤以抹香鲸潜水时间可长达1小时。潜水深度一般同其摄食饵料分布有关,须鲸类多不超过100米,抹香鲸有时深度可达1100米。多数鲸和海豚善于跳跃,小型海豚在游泳中可跳出水面1~2米高; 座头鲸常能把巨大的体躯跃出水面从背部落下水去,有时用尾鳍或鳍肢拍打水面。海豚通常不惧怕船只,有时成群跟随船只游泳,甚至超过船首或在船舷两侧伴游。鲸类多利用发声传递信号,以利于识别、交往和导航,齿鲸类更有回声定位本能。鲸类有明显地眷恋助他行为,尤以齿鲸为甚。通常仔鲸受伤,母鲸不忍舍弃。同伴间感情甚深,如有受伤者不肯离去,或将受伤者托出水面。

须鲸类体型巨大,雌性成体大于雄性,齿鲸类雄性成体大于雌性。性成熟期因种类而异,蓝鲸、长须鲸、抹香鲸在生后8~10龄;小鳁鲸4龄; 海豚一般3~4龄,长者8~9龄。性成熟体长蓝鲸约22米,长须鲸约17米,抹香鲸9~10米,黄海小鳁鲸约7米,江豚约1.4米。须鲸类的繁殖期多在冬春季,小型海豚的交配期多在春秋季,有时持续时间较长,抹香鲸全年都可进行。须鲸类为单配偶,抹香鲸为多配偶。妊娠期须鲸类为11~12个月,抹香鲸为15~16个月。须鲸类一般每两年产仔1次,每产1胎,偶有多胎。初生仔鲸体长: 蓝鲸约7米,小鳁鲸约2.6米,小型鼠海豚约0.6米。产仔在水下进行,通常尾部先产出,以利于出生后进行第一次呼吸。哺乳在水中进行,哺乳期须鲸类为6~7个月,齿鲸类多长至1年。哺乳期仔鲸成长迅速,蓝鲸生后7天,体重可增加1倍。离乳时体长为初生时体长的1倍。须鲸类的食饵主要为浮游生物磷虾类,长须鲸、鳁鲸、小鳁鲸等也吃食小型集群性鱼类,摄食方式为张口把密集的食物吞入,然后闭口将水经角质鲸须挤出,将滤留下食物咽下。齿鲸类主动追捕食物,食饵主要为各种鱼类、乌贼、柔鱼等,抹香鲸主食乌贼和章鱼,虎鲸除食大型鱼类外,常袭击鳍脚类、小型海豚,甚至大型须鲸类。海豚类因喜随较大鱼群移动,往往为追食鱼群接近沿岸或进入内湾;东太平洋的长吻原海豚主要追随黄鳍金枪鱼移动; 渔民也常依其出没判断鱼群的所在位置。

渔业利用 世界鲸类产量1987年仍有139 363头被捕,以前苏联(6440头)和日本(23 373头)产量高。其中齿鲸类年产130 579头,小鳁鲸年产5736头。鲸类脂肪包括内脏脂肪均可炼油,鲸油曾是工业润滑油或制皂和脂肪酸的重要原料,抹香鲸头部的油及海豚顶部的脂油、下颌骨内部的脂油可精制成抹香油或鲸脑油,它的皂化价在230以上,碘价在30左右,凝固点低,适于作精密机械、钟表和仪表的优质润滑油。红肉可供食用。尾鳍和背鳍可加工食用,皮为制革原料。肝脏、胰脏、卵巢、脑下垂体等可制多种营养剂和胰岛素、激素等医药原料。抹香鲸肠内的龙涎香是贵重香料原料。骨可炼油后制成骨粉肥料。鲸须和鲸齿可作雕刻工艺品。小型齿鲸如虎鲸、短吻海豚、灰海豚、宽吻海豚、江豚、白暨豚、真海豚等可饲养供科学研究或为观赏动物。大型鲸类由于捕鲸国长期滥捕,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北极鲸、露脊鲸、灰鲸等最早成为濒危鲸种,虽经国际协议禁捕,但资源恢复甚慢。此后国际捕鲸委员会屡经决议,蓝鲸、长须鲸、座头鲸、鳁鲸等相继列为濒危种,1987年度起抹香鲸也列入濒危种(见捕鲸业)。

鲸类资源由于捕鲸国长期滥捕遭受严重破坏,有些鲸种几乎灭绝。为了保护鲸类资源,有关各国曾于1931年在日内瓦签署了捕鲸条约,但直至1937年才完成了基本协定。在此期间,有些国家曾各自制定了捕鲸法规。1946年12月由15国政府在华盛顿召开国际捕鲸会议签署了国际捕鲸公约,美国为条约批准书的寄存国,1948年7月条约生效。1949年在伦敦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捕鲸委员会会议,此后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讨论修正捕鲸法规、保护鲸种和捕鲸限额等。受保护鲸种除原规定的北极鲸、露脊鲸和灰鲸外,先后又增加了蓝鲸、长须鲸、座头鲸和鳁鲸等。1958年起实行国际监督和国别分配限额,1972年采用鲸种别限额。虽然制定了这些保护资源的措施,仍挽救不了鲸类濒角的厄运。1979年第31届国际捕鲸委员会议通过决议,除小鳁鲸外无限期禁止鲸工船在南极水域作业,并将印度洋划为保护区,只剩苏联和日本各有一个船队在南极捕小鳁鲸,在北太平洋捕抹香鲸。1982年第34届国际捕鲸委员会议终于通过决议,三年后终止商业性捕鲸。而后抹香鲸也列入禁捕鲸种,至此各捕鲸国相继宣布停止商业性捕鲸,从1986~1987年度起国际捕鲸委员会的决议得到全面实施。中国1980年9月在国际捕鲸公约上签字,1981年即停止捕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