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金线鱼类

2023-02-09

threadfin breams金线鱼科(Nemipteridae)各属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纲、鲈形目。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洋中,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上颌骨为眶前骨遮盖。两颌前端有数枚犬牙,两侧牙细小而尖锐。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前鳃盖骨后缘常具细锯齿。体被弱栉鳞,颊部及鳃盖部被细鳞。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部连续,具10鳍棘和9~10鳍条;臀鳍具3鳍棘和7~8鳍条;腹鳍胸位,第一鳍条呈丝状延长;尾鳍分叉,有些种类上叶或下叶末端呈丝状延长(见彩图75)。

种类 金线鱼科现知世界上共有3属,约35种,其中以金线鱼属(Nemipterus)为典型代表,种类也较多。中国有金线鱼属及眶棘金线鱼属(Scolopsis) 2属,共13种,其中眶棘金线鱼属的7种仅见于南海及台湾沿海。①金线鱼(N.virgatus):又称红三、吊三,体侧有6黄色纵条,背鳍及臀鳍各有2黄色纵条,在腹鳍上侧有1黄色纵条,尾鳍上叶末端延长呈丝状;经济价值甚高,南海、东海均产。②深水金线鱼(N.bathy-bius):也是南海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体侧有黄色纵条2条,腹侧从下颌至尾柄下缘有1黄色纵条,尾鳍上叶也延长呈丝状;南海、东海均产。③日本金线鱼(N.japonicus):尾鳍上叶末端呈丝状延长,头部上方有一褐色鞍斑,侧线上方有1~3黄色纵带,下方有7~9条纵纹,侧线起点处有一大形橙黄色斑;产于南海、东海。

生物学特性 金线鱼类栖息于海洋近底层,不同种类的栖息水层有所不同,金线鱼的成鱼多栖息于水深50~70米处,而幼鱼多栖息于30~50米处; 日本金线鱼栖息于水深25~100米处;深水金线鱼则生活在深水、高盐的海区,一般在60~150米处生活,在水深近300米的海区仍有其分布踪迹。栖息场所的底质多为沙泥和沙。金线鱼的适温范围在20~25℃,深水金线鱼则在16.9~20.8℃。游泳甚速。

金线鱼类为广食性鱼类,以底栖动物为主,其食饵主要有长尾类、鱼类、头足类、短尾类及端足类等。金线鱼一般体长在140~210毫米,大的可达310毫米;日本金线鱼一般体长130~180毫米;深水金线鱼则为100~150毫米,大的可达215毫米。一般在2~6月产卵,有的可延续至8月;金线鱼的产卵盛期在3~4月;日本金线鱼在4月;深水金线鱼则在5月。深水金线鱼生长一年就能大量成熟。怀卵量各品种不尽相同,金线鱼为4万~13.9万粒,深水金线鱼为0.4万~11万粒。怀卵量的多少与体长大小有关,个体生殖力随体长的增长而增加。金线鱼类的群体一般移动范围不大,产卵季节由外海向近海移动,之后就分散索饵并逐渐游向外海。

渔业利用 金线鱼类的世界产量1987年为12.76万吨,在太平洋中西部和西北部捕捞,主要生产国和地区有菲律宾(4.1万吨),香港(2.32万吨),泰国(1.9万吨)等,其中以金线鱼的产量较高。金线鱼、日本金线鱼及深水金线鱼都是中国广东大陆沿海及北部湾海区的经济鱼类,沿海拖网作业几乎常年可以捕获。金线鱼类的资源在南海比较丰富,但产量波动幅度较大,如北部湾海区1961~1962年间的金线鱼类产量占全部渔获物的21.2%~25.6%,而1967年时仅占1.3%。金线鱼在北部湾大部分海区都有较好的渔场,主要渔场在夜莺岛以东和涠洲岛以南,广东大陆沿海各海区金线鱼的分布也较普遍,其中珠江口至海陵岛近海、水深60~90米一带为产量较高的渔场。日本金线鱼的主要渔场在雷州半岛以东海区及北部湾,终年可捕获,以2~5月为捕捞旺汛。深水金线鱼是60年代中期才开发而成为底拖网重要捕捞对象的,主要渔场在广东大陆近海以南水深60~150米以内,全年均可捕捞,以3~5月产量最高。金线鱼类的捕捞工具以底拖网为主,手钓和延绳钓也能钓获。金线鱼类肉质丰厚,细嫩味美,是良好的食用鱼类。除鲜食外,冷藏、盐制和干晒均属优质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