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甲壳类

2023-02-09

crustacean甲壳纲(Crustacea)动物的总称。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体表被有一层坚硬甲壳质(几丁质)外壳的无脊椎动物,具重要经济价值。

形态特征 全身由许多体节组成,分头、胸、腹三部。一般头部较小,分节不明显。有的头部与胸部的一部或全部体节愈合,形成头胸部; 有的头部和胸部分界明显,胸部和腹部分界不明显合称躯干部。高等种类胸、腹部分界清楚。附肢在头部有5对: 即第一、第二触角,大颚,第一、第二小颚。胸肢的对数随类群不同变化很大。介形类仅1~2对,桡足类和蔓足类为6对,软甲类为8对,通常分化成颚足和步足两类。腹肢只存在于软甲类中,通常呈双肢型,它的前5对为游泳足,末对为尾肢。尾节无附肢,低等的种类具一对尾叉。

种类 世界甲壳类约26 000种以上,在节肢动物门中仅次于昆虫纲和蛛形纲而居第三大纲。可分为8亚纲,即头虾亚纲(Cephalocarida)、鳃足亚纲(Bran-chiopoda)、须虾亚纲(Mystacocarida)、介形亚纲(Ostracoda)、桡足亚纲(Copepoda)、鳃尾亚纲(Bran-chiura)、蔓足亚纲(Cirripedia)和软甲亚纲(Malacostra-ca)。以软甲亚纲种类最多,几乎占总数70%,其中绝大多数种类隶属于等足目、端足目和十足目。

生物学特性 绝大多数为水生,只有极少种类栖于陆地的阴湿处。一般为自由生活,其中小型的甲壳类,如枝角类、桡足类、糠虾类、磷虾类和毛虾、莹虾等营浮游生活。而十足目的虾和蟹、等足类、涟虫类等均为底栖生活,通常在水底自由爬行。底栖种类大多数能自由游泳,但游泳能力的大小、强弱则随种类而异,除少数具特殊的生殖洄游种类外,一般都不作长距离游泳。有的种类潜伏在泥沙、石间或附着在植物体上。也有过穴居生活,少数种类则钻蛀于水下建筑木材中,如蛀木水虱。个别类群则营固着生活,如藤壶、茗荷儿等。此外还有一些则与其他动物营共栖、共生或寄生生活,如江瑶、扇贝等双壳类的外套腔内常有成对的小虾(江瑶虾、隐贝虾)或小蟹(豆蟹),它们常一雌、一雄借贝壳的保护,伴随而生,而又不危及贝的生存。在海绵、海葵、珊瑚、海胆、海鞘等的动物体内,也常见到有虾、蟹或其他甲壳类营共栖或共生,人们所熟知的偕老同穴,就是一对小虾终生伴随着生活于海绵体中。寄生的种类更为常见。如桡足类、蔓足类中的很多种类是附着在鱼类或其他动物的体表、鳃、体腔或消化道中。

生活方式随种类不同而异,但在幼体阶段大多营浮游生活。常随光线的强弱出现昼夜垂直移动,一般对强光呈负反应,对弱光呈正反应。所以在光线微弱或黑暗时集群于表面,反之则降到底层,其升降的幅度有的可达几百米,如樱虾(Sergestes sp.)白昼集中在600~800米的深度,而夜间则上升到200米以上的水层中活动。生活在近岸的虾蟹,也同样出现白昼隐匿洞穴中、岩石下或潜伏在泥沙中,而到夜间才出来活动。

绝大多数都是雌雄异体,进行两性繁殖。但也有些类群,如枝角类、卤虫和一部分介形类,通常在环境良好时进行孤雌生殖,而在环境恶劣时才出现两性交配,产出冬卵。有些固着生活的种类,如藤壶、茗荷儿等却是雌雄同体。通常认为雌雄同体的种类仍进行异体受精。甲壳类发育过程中一般必须在旧壳蜕去之后,新壳还未硬化之前迅速增大体积,同时,在每一次蜕皮之后,幼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都发生显著的变化。从卵孵化后,经过幼体发育到成体,这个阶段的长短和蜕皮次数的多少,随种类而异,有直接发育或只需经1~2次蜕皮即长成,而对虾(Penaeus)却要经过十几次蜕皮后才长成与母体一样。

渔业利用 可供食用种类很多,其中以十足目尤为重要。1987年世界甲壳类生产达397.5万吨。中国1987年年产量也达78.5万吨。甲壳类中以对虾类的资源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产量最大。它们都是温暖水域浅海的重要捕捞对象,如褐对虾(P.azteus)、墨吉对虾(P.merguiensis)、中国对虾(P.orientalis)。此外,还有鹰爪虾(Trachypenaeus)、新对虾(Meta-penaeus)、纺对虾(Parapenaeopsis)、赤虾(Metape-naeopsis)等。毛虾(Acetes)在全世界仅有十余种,都是体长仅30~40毫米的小虾,但其大量密集,资源十分丰富,仅渤海湾的中国毛虾(A.chinensis)1987年就达17.9万吨。大西洋的褐虾(Crangon)1987年为2.92万吨,成为北欧重要的捕捞对象。此外,还有长额虾(Pandalus)、白虾(Exopalaemon)、长臂虾(Palae-mon)和淡水的沼虾(Macrobrachium),产量都相当大。龙虾(Panulirus)1987年世界产量达5.9万吨,其中美洲龙虾(P.argus)年产3.58万吨。澳洲的岩龙虾(Ja-sus lalandii)1987年产量为0.52万吨。螯龙虾(Homa-rus)盛产大西洋,仅加拿大和美国产的美洲螯龙虾(H.americanus)1987年产量为6.19万吨。另外,欧洲螯龙虾(H.gammarus)1987年为20.6万吨。螯虾的资源也相当丰富,其中以美洲螯虾(Cambarus)的产量为大。海螯虾(Nephrops)中的挪威海螯虾(N.norvegi-cus)在欧洲的年产量就达5.95万吨。自20世纪80年代起,人工养殖各种虾类在全世界各地蓬勃兴起,产量迅速增加,1983年已超过10万吨。1987年蟹类总产量达145.77万吨。主要产于印度一西太平洋区的梭子蟹(Portunus)1987年为7.2万吨。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束腰蟹(Callinectes sapidus)1987年产量为9.66万吨,欧洲的黄道蟹(Cancer)为4.7万吨。另外还有青蟹 (Scyllaserratus)等。产于远东的绒螯蟹(Eriocheir)总产量并不大,中华绒螯蟹(E.sinensis)在中国已广泛开展人工育苗、放养,但由于受到苗种产量的限制,影响蟹的产量提高。

磷虾是鱼类和鲸等海兽的主要天然饵料,并可作为人们的食品。大个体的磷虾体长可达50~60毫米,资源丰富,在一些海区常密集成群。南极的蕴藏量估计可达10亿吨以上,是目前世界上尚未被利用的蛋白质资源。据估计,在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南极磷虾可持续年产在1.5亿吨,相当于1987年全世界总渔获量9269万吨的2/3。目前前苏联、日本、德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南极从事磷虾资源的调查与开发。

糠虾体较小,但在海洋中的产量很大,东方人自古以来有食糠虾的习惯。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常从沿海捕捞糠虾,制成虾酱出售,在中国江、浙一带尤为普遍,产量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