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iflora croaker又称黄婆鸡、黄姑子、 花䱛。 属硬骨鱼纲、 鲈形目、 石首鱼科、 黄姑鱼属。学名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近海暖温性中下层经济鱼类。分布于中国沿海、朝鲜、日本南部。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吻短钝。吻褶分为2叶,吻缘孔5个。口亚前位。下颌稍短于上颌。颏孔为似五孔型:中央为一下陷肉垫状浅孔,两侧颏孔各2个。体被栉鳞。背鳍具11鳍棘,28~30鳍条。臀鳍具2鳍棘,7鳍条,第二鳍棘粗长。体背侧有许多斜向前下方的灰黑色波状条纹,不与侧线下方的斜纹相连。胸鳍、腹鳍及臀鳍橙黄色。鳔圆筒形,鳔侧具22对缨须状侧肢。耳石腹面蝌蚪状印迹的头区昂仰,伸达耳石前缘,尾区为丁形浅沟。(见图)
黄 姑 鱼
黄姑鱼的近似种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有5种,常见的有;①箕作黄姑鱼(N. mitsukurii)。体背侧具许多斜向前下方的灰黑色波状条纹,口闭时上颌和下颌等长,分布于日本南部沿海,为该地区经济鱼类。偶见于东海,中国曾记录于旅顺。②半花黄姑鱼(N. semi-fasciata)。体侧仅在头后的侧线上方有浅色波状带纹多条,体之后半部条纹不明显。原产中国广东沿海,近年在泰国、新几内亚沿海均有发现。
黄姑鱼为捕食性鱼类,主要摄食虾、蟹、头足类、幼鱼和底栖动物。鳔能发声,生殖期叫声特大。生长迅速,1龄鱼全长达150~170毫米,2龄鱼为230~240毫米,3龄鱼310毫米,4龄鱼350~360毫米。
黄姑鱼1龄鱼开始性成熟,2龄鱼大部分性成熟。怀卵量约为51万~74万粒。卵球形,浮性,卵径0.76毫米,有透明油球1个。产卵常在午后3~7时进行,海水盐度在13.5‰以上时受精率高; 在5.48‰时受精率低。初孵仔鱼全长1.5毫米,体长4.3毫米时奇鳍鳍条开始出现,5.9毫米时背鳍和臀鳍分化完成。
黄姑鱼有洄游习性,冬季在济州岛西侧的黄海中部越冬,春季向鸭绿江口、黄河口、莱州湾、吕泗洋、海州湾一带移动。5~8月在鸭绿江口、黄河口、辽东湾、连云港、舟山群岛一带产卵洄游。秋季,水温下降,鱼群由渤海进入黄海中部,然后返回越冬场。
黄姑鱼为次要经济鱼类,中国和日本经常捕获,日本80年代产量为700~1200吨,中国为500~1000吨。用延绳钓及底拖网捕捞。黄姑鱼肉质坚实,供鲜销、制罐和制咸干品。鳔可制鱼肚,耳石与其他中药配伍,供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