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海产动植物苗种生产

2023-02-09

marine animal and plant seed production为达到养殖目的进行的大量生产海产动植物苗种(幼体或幼苗) 的方法。包括亲体采捕、诱导产卵、人工授精、幼体培育管理、育成出池等全过程。

随着海水增养殖事业对苗种需求的增长以及对对象生物的生活史、生长发育与环境关系的探明,海产动植物苗种生产技术,经历了直接利用从海上采集的天然苗和在室内全人工育苗的发展过程。苗种培育技术的开发必须达到: ①适时大量供应; ②符合商品需要的规格; ③体质健壮; ④成本低等项要求。人工苗种大量生产的成功,决定于对培育对象生物学特性的了解和工程设施、仪器、设备的完善以及培育工艺和操作、管理技术的合理程度。

海产动植物的增、养殖自公元前开始,直到19世纪,贝、藻类仍依靠天然附苗进行养殖,鱼、虾类多停留在纳苗蓄养水平。20世纪,人工育苗才有较大进展,能够大量人工生产大型苗种的种类逐年增多。

20世纪80年代末贝类除在天然产区,当浮游幼虫出现季节,投放采苗器、附着基,大量采集天然苗外,已广泛采用人工培育技术。如扇贝、牡蛎、贻贝、珍珠贝等的人工育苗均已成功。除亲贝依靠海上育成外,诱导产卵、人工授精、变态附着到育成稚贝都在室内完成,然后移至海上育成苗种,培育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海藻类如海带、裙带菜、紫菜等已从利用天然苗过渡到完全工厂化方式的生产,其中紫菜采用常温培育,而海带、裙带菜则用人工低温法培育,并采用自然光源、流水及人工添加营养盐技术育成,中国利用自然光育苗法每年培育的海带苗已完全可以满足海带养殖生产的需要。鱼虾类从亲体培育开始,经促熟、催产、采卵、授精、孵化,仔稚体饲育等一系列过程,均在室内控制条件下育出所需要的苗种。至80年代,梭鱼、真鲷、黑鲷、牙鲆、河鲀、黄姑鱼、大黄鱼、对虾及三疣梭子蟹、海参等能培育出大量苗种供增养殖生产使用。中国对虾苗年生产能力已达百亿尾。但如鳗鲡、 石斑鱼、 鲻、 �、 遮目鱼、 锯缘青蟹等人工育苗技术尚不完善,由于育苗成活数量少,技术不稳定,或由于海上天然苗较为丰富等原因,仍靠采、捕天然苗进行养殖生产。随着生物技术如紫菜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等在育苗上的应用,正在进一步按人类的意愿改变苗种的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