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鳜养殖

2023-02-09

culture of mandarin fish根据鳜的繁殖特点与生长习性,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人工饲养鳜,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生产过程。鳜为淡水中的名贵鱼类,在中国分布极为广泛,除青藏高原外,南北各水系中均产,尤以湖北省的洪湖、梁子湖,湖南省的洞庭湖以及江西省的鄱阳湖盛产。鳜养殖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努力,至80年代末,已基本上完善了从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至成鱼饲养的全人工养殖工艺技术。

人工繁殖 冬季开始用专池培育亲鱼,需投适量饵料。开春以后,加强管理,增加投饵量。进入繁殖季节,选性腺发育良好、体重500~1000克的雄鱼和体重500~1500克的雌鱼作催产用亲鱼。此时,雌鱼体腹部柔软,膨大明显,生殖孔红肿向外突出,呈“一”字形,轻压下腹则有少量胶状物和淡黄色卵粒流出。雄性泄殖孔圆形,腹部膨大不明显,轻轻挤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若实行人工催产,可使用PG(鲤鱼脑垂体)与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混合物,或LRH-A(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与上两者的混合物或三者混合注射:①PG1.5~2毫克+HCG1000IU;②PG10毫克+LRH-A300微克;③HCG2500IU+LRH-A 200~400微克;④PG5毫克+HCG 500IU+LRH-A50微克。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若采用自然产卵,可将注射后的两性亲鱼(雌:雄=2:3)放入产卵池或环道内,适当冲水。若人工采卵,则须将发情的鳜捕起,将卵挤入盆内,滴入少量精液。在水温21~25℃,流速10~20厘米/秒条件下,经43~62小时孵化; 26~28℃经36小时孵化;30℃经32小时脱膜。约经50~103小时卵黄耗尽,开始转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时,应及时投喂适口饵料鱼苗。

苗种培育 鳜的苗种培育不适宜在池塘中进行,最好是在环道中或网箱内投饵育成。由于鳜苗的口裂和饵料鱼的体高生长中有变化,不同时期的鳜苗需投给一定发育阶段的饵料鱼苗,才能为鳜苗所吞食,这是塘育鳜苗种的关键。如60时龄的鳜苗,仅能吞食60~216时龄的细鳞斜颌鲴苗;84时龄的鳜苗除能吞食上述鱼苗外,还能吞食60~216时龄的团头鲂; 108时龄的鳜苗,则能吞进216时龄之前各阶段的鲴和鲂苗,同时还能吞进36~108时龄的草鱼苗; 而144时龄的鳜则能以吞进216时龄前的鲴、鲂、草鱼、丰鲤、鲤以及12~216时龄的鲢和24~108时龄的鳙苗为食。经20天左右的培育,体长可达3厘米。此期抗病力增强,成活率较高,达90%以上。鱼种阶段的日投饵量为鳜总体重的5%~10%。约经30天的培育体长可达6厘米。

食用鳜饲养 食用鳜的养殖方式分池塘单养、池塘混养和网箱养殖三种。

网箱养殖 网箱养鳜密度每平方米为10~30尾,经一年多数个体体重达到0.4千克。小于鳜长度60%的各种活鱼、活虾等均可作为饵料。投饵方式有两种:一是每天投喂,谓之经常性投饵。二是阶段性投饵,按日粮5%~10%以及预计饲养时间,计算阶段需饵总量。一次投足。一般30~40天作为一个阶段较为适宜,每平方米可产鱼5~10千克。

池塘单养 单养鳜时池塘面积最大不宜超过0.7公顷,小塘养鳜效果较好。一般每公顷放3~4厘米鱼种1.5万~2.3万尾,或6~7厘米鱼种1.2万~1.5万尾。当年每公顷可产商品鳜1500~3450千克。采用此种养殖方式,池塘进排水系统应良好,能定期更换池水,最好每天傍晚或清晨注入部分新水。溶氧量不低于4毫克/升。鳜进塘前,要先投足饵料鱼,其数量最好为鳜体重的2~3倍,以维持一定饵料密度,增加鳜的摄食机会。以后按鳜重量的5%~10%每隔2~3天投一次饵料鱼。年末60%左右的个体可达商品规格。

池塘混养 混养鳜时,必须控制其规格,以不危害主养鱼类为原则。每公顷放3~4厘米的600~750尾或13~16厘米的150~300尾。不增加投饵,也不需特别管理,每公顷池塘可净获鳜75~100千克。

鱼病防治 主要有以下几种病害。

水霉病 鱼苗、鱼种和成鱼阶段均可发生。病鱼的体表和背鳍硬刺的尖端有白色絮状物。发病后及时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或用1%食盐水加食醋数滴浸洗5分钟,均可有较好疗效。

烂鳃和鱼虱 病鱼鱼体上有鱼虱寄生,鳃丝上有腐烂的白色斑点,并有粘液和污物附着。用10毫克/升敌百虫溶液浸洗5~10分钟,鱼虱当即脱落,烂鳃病也会逐渐好转。

锚头鳋 用10毫克/升浓度的敌百虫溶液药浴15分钟,同时将池水更新,锚头鳋可得到控制。

粘孢子虫病 发病时鱼的体表和鳃部肉眼可见白色点状物,用95%的敌百虫晶体,按每立方水0.1克的用量,全池用药,可收到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