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狗母鱼类

2023-02-09

Iizardfishes狗母鱼科(Synodi-dae)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纲、灯笼鱼目。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温热带海区。中国沿海均有分布。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稍侧扁。头平扁。吻尖突。口大,上颌口缘由前颌骨组成。两颌牙细尖发达,上下颌、腭骨和舌上常具毛刷状牙,口无钩状犬牙,最大的牙能倒伏。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1~26。全身被鳞。有侧线。有脂鳍。背鳍无棘,臀鳍中长。腹鳍腹位,胸鳍上侧位。尾鳍叉形。(见彩图22)

世界狗母鱼科有5属约39种。中国有3属13种。常见有:①大头狗母鱼(Trachinocephalus myops)。头粗大,吻短钝,吻长小于眼径。腭骨每侧具1组牙带,臀鳍基较背鳍基长。头背部具赤褐色网状花纹,沿体侧具10余条灰色纵纹和3条黄色细纹,相间排列。世界性分布。中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②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口大,上下颌等长,密生细牙。腭骨每侧具2组牙带。侧线鳞59~64。臀鳍小于背鳍。胸鳍短小,向后不伸达腹鳍起点。腹鳍鳍条9。分布于朝鲜、日本和中国沿海。③长条蛇鲻(S.fila-mentosa)。侧线鳞50~55,胸鳍伸越腹鳍基底的上方;背鳍第二、第三鳍条延长为丝状,其长大于头长。分布于中国、澳大利亚。中国见于南海和东海。④花斑蛇鲻(S.undosquamis)。体侧中部具9~10棕褐色斑,背鳍和尾鳍的第一鳍条各具一行节状黑斑;鳃盖条16。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中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⑤多齿蛇鲻(S.tumbil)。体侧无棕褐色斑。背鳍、尾鳍的第一鳍条无节状斑。胸鳍向后可伸达腹鳍基底。鳃盖条13。分布自非洲东岸到西太平洋。中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狗母鱼类喜栖息于浅海泥沙和礁石底海区。长蚊鲻栖息于水深20~100米,花斑蛇鲻栖息在水深30~120米沙质海区,长条蛇鲻栖息于水深30~100米,以60~70米的海区较多。多齿蛇鲻适宜水温为18~21℃,适宜盐度为34.0‰以上。长条蛇鲻适宜水温为20℃左右,最适盐度为34.5‰左右。狗母鱼类性凶猛,主要摄食蓝圆鲹、 金线鱼、 多鳞鱚、 竹䇲鱼等小型鱼类和幼鱼; 也食头足类(枪乌贼)和口足类(虾蛄)、十足类(虾、蟹)等。

长蛇鲻的生殖季节在北部湾为2~4月,黄渤海为5~7月。长条蛇鲻在北部湾生殖期从11月至翌年4月。多齿蛇鲻产卵期长,在南海从2~10月各月均有产卵。卵球形,怀卵量大。长条蛇鲻为5.0万~96万粒,平均23万粒。多齿蛇鲻怀卵量约13.5万粒,属分批排卵类型。长蛇鲻一般不作远距离洄游。南海的鱼群于2~3月间由外海向近岸作生殖洄游,黄渤海鱼群5~6月游向近岸产卵。产卵后进行索饵洄游并逐渐游向深海越冬。长条蛇鲻仅在生殖季节由深海游向浅海,北部湾的群体在10月由夜莺岛西南向涠洲西部移动。长蛇鲻一般体长180~250毫米,体重60~130克。大者长达365毫米,重570克。主要渔场有北部湾、七洲洋及万山群岛渔场。东海及黄渤海亦有生产,常年均可捕捞,冬春两季为捕捞盛期,以底拖网、流刺网、手钓及沿岸定置渔具捕获。

狗母鱼类的经济价值较高。世界狗母鱼1987年产4.88万吨,泰国(1.11万吨)产量最大,其次为香港(1.09万吨)、菲律宾(1.02万吨)、印度(5132吨)。中国以长条蛇鲻年产量较大。在东海、南海进行捕捞,仅广东年产达1.3万~3.2万吨。长蛇鲻年产约1万~2万吨。狗母鱼类肉味一般,供鲜销或制成咸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