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港养

2023-02-09

harbour culture一种利用沿海港汊或河口地带的潮间带滩涂,筑堤、蓄水、纳苗,进行鱼、虾、蟹类粗放养殖的方式。中国北方称港养,南方(广东、台湾)称鱼塭养殖或鱼埭养殖(福建)。分半咸水养殖与咸水养殖两种。养殖面积小者不足1公顷,大者百公顷至千公顷。养殖对象因地区而有所不同,中国北方为梭鱼、 鲻、 对虾、白虾、 鲈、 鰕虎鱼、鰶等:南方则以遮目鱼为主,混养斑节对虾、新对虾、鲷类、鲻、鲈、青蟹等,有的与江蓠混养。由于是自然纳苗,不进行清野,又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产量甚低。

中国明代黄省曾著《养鱼经》有凿池纳苗养鲻的记述。北方港养起始于河北省蓟运河及潮白河三角洲附近。台湾省是在300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开始设塭养鱼。东南亚各国鱼塭养殖也比较普遍,印度尼西亚早在15世纪,已利用马都拉(Madura)岛的滩涂浅塘养遮目鱼。

设施 多在选定的地段上人工筑港。四周修筑围港大堤,堤高超过历年最高水位1米以上。港内设池。各池间可设高出池底1米左右的隔堤。在大堤临海一侧修大闸,用于纳苗进水,在边缘沟端,建小闸用于排水。闸外挖进排水沟,大闸外的进水沟宽、深而短,利于涨潮时进水。小闸外的排水沟长而浅,便于借放水的缓慢水流,把逆流而上的梭鱼苗引入港中。故小闸又称倒流闸,排水沟又称倒流沟。港池内挖中心沟、边缘沟和支沟。四周的边缘沟深,宽数米。中心沟纵贯全港,水面较宽,又称纳潮沟。沟外的平地为浅滩,水较浅,是鱼虾摄食活动场所。

南方另在塭池中设鱼苗池、越冬池和养成池。鱼苗池水深20~50厘米,总面积为养成池的2.5%~3%。越冬池面积为养成池的3%~5%,池内有越冬沟和浅滩。养成池长方形,池底坡度向排水口倾斜。

养殖 港养生产分为准备阶段和饲养阶段。准备阶段是指每年入冬至翌年纳苗开始之前的排水、晒港(或晒塭)、清沟、修补堤堰、施药除害、注水施肥、促进天然饵料生物繁生等步骤。饲养阶段则可分为纳苗、养成及收获阶段。广东省立春前后可见鲻鱼苗;台湾省清明前后见遮目鱼苗。江浙一带清明前后开始纳鲻、梭鱼苗,北方几省在芒种前后纳梭鱼苗。头水苗,苗种纯、数量多、质量好。养成期间不投饵,只排水换水,清除敌害。长江以北各省至当年白露(9月上旬)前后,开始出虾;秋分开始出鱼,至霜降(10月下旬)结束。收捕工具有:①套旋。在沟的主要通道用苇箔插成陷阱式迷魂阵,主要用于捕虾;②流箔。设在大闸内侧,在开大闸放水时截捕鱼虾;③手抛网。于大潮后期转入小潮期,赶鱼入潭,用手抛网捞起。北方港养周期是一年一次。由于养殖期间不施肥、不投饵,收获的当年梭鱼个体小,产量低。有的利用深沟越冬养殖两年,梭鱼可达商品规格。南方可以常年进行养殖生产,不断地向塭内放水纳苗,又不断地向塭外排水出鱼。台湾省利用深井淡水提高越冬池水温至15℃以上,使当年及2龄遮目鱼安全越冬,实现了轮捕轮放。近来南方鱼塭养殖已从粗养趋向于半精养,产量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