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菲律宾蛤仔

2023-02-09

babyneck clam俗称花蛤、砂蚬子。学名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etReeve)。属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蛤仔属。中国沿海除本种外,尚有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 (So-werby)〕,两者的生态习性及壳形相似(见表)。

菲律宾蛤仔与杂色蛤仔的比较表

种类 项目 菲律宾蛤仔 杂色蛤仔
贝壳 贝壳较宽,放射肋隆 起的脊细密,数目约90~ 100条。壳内面一般白 色,肌痕不甚清楚 贝壳不宽,放射肋扁 平,数目约50~70条。壳 内面一般桃红色或橙黄 色,肌痕清楚
水管 基部愈合,先端小部 分分离,入水管口缘触 手不分叉 从基部起完全分离, 入水管口缘触手分叉

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居多,集中产区为山东省胶州湾、丁字湾,辽宁省东沟、庄河等地。向南一直到雷州半岛。还广泛分布于前苏联、日本、朝鲜、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暹罗湾、印度尼西亚等地。并已引种至美国夏威夷和北美沿岸。

形态构造 贝壳卵圆形、坚厚而膨大;最大壳长约7厘米,贝壳表面具花纹、斑点及色彩,放射肋与生长线交叉形成布纹状(见图)。菲律宾蛤仔(以下简称蛤仔)有两个生态型,一是在中、高潮区,特别是在粗砂及砾石中生活者,贝壳坚厚,壳高壳长大致相等,放射肋粗而隆起,壳内面后部常呈紫色: 另一为生活于低潮区及潮下带浅海泥砂中者,贝壳较薄,壳长明显大于壳高,放射肋细而平,壳内面多为白色。外套膜包被整个软体,边缘较厚,中央部分很薄。足为斧刃状,有发达的足腺。前后两闭壳肌、均呈卵圆形。鳃为主要呼吸器官,左右具内、外鳃片各两片。唇瓣位于鳃前方、口裂侧旁,呈三角形,左右各两片。口为一横裂状开口,位于前闭壳肌和内脏团之间。食道短。胃壁甚薄,为一不规则的囊状物。全部为肝脏包被。肠位于胃的腹方,末端接直肠,穿过心脏而终止于肛门。生殖腺对称排列于消化腺表层并部分延伸入足部,由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送管构成。滤泡呈囊泡状,生殖管在性成熟的季节可以看到,形成叶脉状,均能形成生殖细胞。生殖输送管由许多生殖管汇集而成,开口于后闭壳肌下方,内鳃基部。生殖腺接近成熟或完全成熟时,外观相当饱满,雄性呈乳白色,雌性为淡黄色。

菲律宾蛤仔

杂色蛤仔

生态习性 喜栖于风浪平静,有适量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水流畅通的中、低潮区泥砂质滩涂上,水深数米内的浅海泥砂中也大量繁生。幼贝多生于潮流缓慢或潮流受阻后形成的涡流和无流区、含砂量在40%以上的潮间带与浅海,从而形成较稳定的苗场。成贝分布更广,流速较大的开阔水域也有分布。

蛤仔营埋栖生活,其栖居深度同个体大小及季节有关,小个体栖居较浅,常与成贝成层地生活在一起。冬春季温度低时栖息较深,夏秋季则浅,其深度一般不大于其体长的两倍。蛤仔可随潮水涨落而伸出水管,进行呼吸、滤食。对食物无选择性,以大小适宜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主。

蛤仔栖息底质的组成差异很大,在一些接近纯泥的涂面也发现过少数蛤仔存在,但是纯砂中很少看到。栖息场底质含砂量在20%~90%,以50%以上为多。

蛤仔是广温、广盐、广分布的贝类。据观察,成蛤在0℃或36℃的海水中停止摄食。冬季水温1.5℃时潜入泥砂中。水温高于26℃成长缓慢。最适生长温度为15~25℃。在-2~-3℃低温下2~3个星期死亡。

稚贝栖息的适宜水温是15~30℃,最适水温为25℃,25℃以下其生长速度随水温升高而加快,25℃以上则随水温升高而减缓。至35℃生长缓慢且死亡率高。10℃以下贝壳生长虽慢但成活率高,软体部明显增加。

蛤仔的浮游幼虫在盐度为20.5‰~33.5‰海水中能很好地发育变态;在盐度为14‰~40‰海水中生长缓慢,仅有少数变态且成活率很低;盐度低于3.5‰和高于46.5‰时,则不能变态。盐度是蛤仔发育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

已变态的稚贝(387微米)在盐度低于3.5‰和高于46.5‰的海水中不易存活,壳长到400~500微米时全部死亡。在7.5‰和40‰海水中生长成活都很差。在盐度20.5‰的海水中稚贝生长迅速,成活率高。蛤仔稚贝、成贝对盐度的耐受范围较浮游幼虫宽。最适盐度为20‰~33‰。覆盖过厚的泥砂也能造成危害,如果伴以淡水大量流入或冬季低温使蛤仔活动能力减弱,危害则更大。泥砂覆盖厚达20厘米开始出现死亡。

蛤仔移动较慢,5毫米的幼贝一个月移动的直线距离可达6米。由于风浪或潮流作用,成贝尤其是稚贝、幼贝发生被动移动也屡见不鲜。

繁殖 蛤仔为雌雄异体,成熟后排放精卵于海水中受精。精子长57~62微米,头部弯锥形。卵多为圆形,径71~80微米,沉性。当年贝可达性成熟,怀卵量依个体大小及发育情况而异,一般为200万~600万粒,分多次排放,每次排放数量同成熟情况及引起排放的因子强度有关,一般前几次排放量多。

蛤仔的繁殖季节随地区而异,如日本佐贺县有明海产蛤仔,自3月上旬开始产卵到12月上旬终结,5月上中旬和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两个高峰期。朝鲜南部则在7~8月有一次产卵高峰期。中国辽宁沿海的排放盛期为6~8月,山东胶州湾的产卵期为5月上旬开始到10月中、下旬结束,盛期为6~8月。福建沿海在9月下旬至11月产卵,10月为排放高峰。

胚胎发育适宜的环境因子为: 水温15~27℃,盐度20.0‰~37‰,pH值7.5~8.7,溶氧量3.13毫克/升以上。浮游幼虫发育速度与水温、饵料有关,22℃时受精后22小时达到D形幼虫,7天达到壳顶后期幼虫(200微米×160微米),11~12天转入底栖生活,16天为单管稚贝,24天为双管稚贝(300微米×250微米)。

叉鞭金藻、角刺藻和三角褐指藻是蛤仔幼虫较理想的饵料。混合投喂上述饵料,其变态快而且变态为稚贝的成活率比单一饵料高得多。饵料密度初期为每天1.5万~2.0万细胞/毫升。随着幼虫生长逐步增加投饵量。到后期根据幼虫密度大小,可增加到5万~7万细胞/毫升。

早期附着稚贝往往死亡十分严重。影响成活的因子有: 稚贝本身健康状况、夏季的淡水、高温、高潮区的长时间干露、冬季的流冰、附着密度太大及稚贝迁移。

生长 一年中春至秋季为生长期,冬季停顿。在正常的水温、盐度、溶氧量、pH值环境中,影响生长速度的因素有: ①年龄。1龄贝体长增长最快,2龄贝次之,3龄贝体长增长较慢,但体重仍有较多的增加。②潮区。以低潮区生长最快,中潮区较差,高潮区最慢,成活率以低潮区最高,高潮区最差。原因是浸水时间短,影响摄食; 干露时间长,受不利环境因子影响。③饵料量。饵料丰富的海区比贫瘠海区生长快、肥满度高。在饵料量相同的情况下,流速大的地方生长快。④栖息密度。一般情况下,对生长的影响不明显,但密度过高会影响成活和生长。

由于影响蛤仔生长速度的因子很多,其分布海域又十分广泛,各海区的蛤仔生长有显著差异,难以找出年龄与体长的相关关系。一般在山东、福建沿海,12个月龄的蛤仔体长在25~26毫米左右。寿命为8~9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