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菲律宾蛤仔养殖

2023-02-09

culture of babyneck clam根据菲律宾蛤仔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工繁殖、饲养的生产过程。中国福建省沿海已有上百年的养殖历史,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养殖贝类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蛤仔养殖业经济效益显著,受到普遍重视。

菲律宾蛤仔的养殖分管养和人工养殖两种模式。前者就地利用天然贝苗,只包括管理和采捕两个生产环节,中国北方多采用这种模式。后者包括投苗(或移苗)、人工管理及采捕三个生产环节,中国南方多采取这种模式。

苗种生产 中国蛤仔养殖用的苗种,基本上以采捕天然贝苗为主。70年代福建省部分地区开始试行土塘(池)人工育苗。利用天然贝苗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当地苗种,就地采集利用; 另一种是建立专门提供蛤仔苗的半人工采苗场。这种采苗场要求的适宜条件为:风浪平静,底质稳定的内湾,含砂量40%~90%,盐度20‰~32‰,流速10~40厘米/秒,生殖期间水温在10~28℃,无工业污染等。在贝苗附着之前,先要清除滩上杂物、耙松滩土并平整滩面。在亲贝数量不多的内湾,每年生产时要留足人工养殖的亲贝。易受洪涝的海区可修建必要的防洪堤。为了增加附苗量,有的采取在附苗场上插植树枝、竹枝等物起缓流拦苗作用,或进行翻滩投砂等。蛤仔附苗以后,应及时清除敌害生物、定期观测贝苗的生长和密度,确定合理的开捕时间。必要时,要稀疏群体密度以促进生长,否则因密度过大而导致大量死亡。土塘人工育苗,多利用滨海地带构筑的面积较大的围塘。设有进排水闸,底铺砂约10厘米。在育苗季节,施药清池后再用100目筛绢网滤水多次浸洗,然后进水、施肥、培养饵料生物。将性腺成熟良好的2龄亲贝阴干6~12小时后,放在塘内闸门进水处进行流水刺激,经3~20小时,大部分亲贝便可排放精卵。在幼虫培养过程中,根据水色施肥,一般4~5天施肥一次,使池水保持黄绿色或黄褐色。池水理化因子应控制在: 水温10~27℃,盐度13‰~32‰,pH值7.6~8.7,溶氧量3.18~8.6毫克/升。稚贝附着后,要根据生长情况及时换上粗目网片,使浮游植物不断流进池内。同时保持水深在50~80厘米,以促进稚贝生长。约经5~6个月,贝苗长大到0.5~1.0厘米即可收苗放养。如贝苗过密也可提前移出部分稚贝到选好的潮区放养,以促进池内贝苗生长。

养成 菲律宾蛤仔的养成比较简单,养成场地宜选在风浪平静,潮流通畅,砂质较多,地势平坦的中、低潮区,以每天双潮干露时间不超过12小时为宜,干露4~6小时的潮区最适。

苗种播放数量依当地海区条件优劣而定,没有严格的要求。主要以养成期间不因过密影响生长及成活为度。从经济效益看,以播种个体较小的贝苗为宜。壳长2.5厘米以下的贝苗均可选作苗种。

蛤苗播种分干播、湿播两种:①干播法。在滩面露出时,将贝苗直接投放到滩上。播贝苗时,应避免阳光长时间直射,最好在涨潮时撒播。②湿播法。在滩面尚未露出时,乘船将贝苗撒到养殖滩上。湿播最好选在小潮汛,流小、水浅时进行,以防流大冲走贝苗。

养成期间的管理包括防暑、防洪及防灾等。另外要消灭敌害和防止人为破坏,作到勤查苗,勤疏苗;注意修堤、清沟。

蛤仔的敌害较多,常见者有30多种,危害较大的有蛇鳗、海鲇、红螺、玉螺、梭子蟹、锯缘青蟹、寻氏肌蛤、食蛤多歧虫、球节水母、海鸟等。除人工捕捉或驱赶外,尚无彻底的防治办法。

收获加工 蛤仔的收获季节可根据商品贝规格、价格和肥满度及群众食用习惯决定。一般在繁殖季节初期或来临之前采捕,肥满度最高。北方多在3~7月,也有在11月之后春节前开捕的。南方沿海多从3月开始到10月初结束。蛤仔主要是鲜销,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多种形式的加工品,如冻鲜肉、真空小包装和蛤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