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对虾类

2023-02-09

penaeus shrimps对虾总科(Penaeidea)的总称。属甲壳纲、十足目、枝鳃亚目。海产经济虾类,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暖水海区,随着纬度的增加而种类渐减。

形态特征 体颇侧扁。鳃呈枝状,位于胸的基部,并全藏于头胸甲两侧与体壁间形成的鳃腔内。前三对步足呈钳(螯)状。额角发达,侧扁而有锯凿。腹部的腹肢发达,第二腹节侧甲不覆盖于第一腹节侧甲之上;雄性第一对腹肢的内肢特化形成各种形状不同的交接器(petasma),第二对腹肢上具雄性附肢 (appendixmasculine);雌性第一对腹肢内肢甚小或消失。在胸部第四至第五对步足基部之间的腹甲形状特化形成交接器——纳精囊(thelycum)。卵子通常直接产于海水中。

种类与分布 对虾总科分为须虾科(Aristaeidae)、管鞭虾科(Solenoceridae)、对虾科(Penaeidae)和单肢虾科(Sicyonidae)4科。须虾科包括须虾(Aristaei-nae)和深对虾(Benthesicyminae)两个亚科;又可分为深海和浅海近岸性两大类群。浅海近岸类群中一些种类,其仔虾能够生活在河口附近低盐水域中。管鞭虾科中管鞭虾属(Solenocera)多数为浅水性种类,其他的属种为深海性种类。单肢虾科是浅水性种类。对虾科是对虾类中种类最多和个体最大的科,计有11个属。其中似对虾属(Penaeopsis)、软颚虾属(Funcha-lia)为深海性种类;拟对虾属(Parapenaeus)多数为深海性种类;赤虾属(Metapenaeopsis)有少数为深海性种类;新对虾属(Metapenaeus)、仿对虾属(Parape-naeopsis)、鹰爪虾属(Trachypenaeus)、长眼虾属(Mi-yadiella)、异对虾属(Atypopenaeus)和对虾属(Pena-eus)等均为浅水近岸性种类。对虾属的种类最多,多为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虾类,世界上有记载的共有29种,多数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其中数量较多、个体较大的有褐对虾(Penaeus aztecus)、白对虾(P.setiferus)、墨吉对虾(P.merguiensis)、中国对虾(P.chinensis)和斑节对虾(P.monodon)等几种。

南海及其邻近的西南太平洋及印度洋的热带水域是世界对虾类的重要分布区,单是南海就有近百种。其中浅水近岸种60余种,大型的有斑节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P.penicillatus)、宽沟对虾(P.latisulcatus)、中国对虾、日本对虾(P.japonicus)、短沟对虾(P.se-misulcatus)、印度对虾(P.indicus)、深沟对虾(P.ca-naliculatus)、红斑对虾(P.longistylus)和缘沟对虾(P.marginatus)等11种;深海种20余种,经济价值较高、数量和个体较大的有拟须虾(Aristaeomorpha foliacea)、长带近对虾(Plesiopenaeus edwardsianus)、绿须虾(Aristaeus virilis)和刀额拟海虾(Haliporoides sibo-gae)等4余种。其中浅水近岸种30余种,深海种10余种。黄海区减至8个浅水近岸种。渤海只有中国对虾和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两种,都是世界上特有的长距离洄游种群。它们的分布纬度可达41°N,具有广温、洄游和集群三大生态特性。

生物学特性 对虾类的生命周期较短,生长迅速,多数是一年生的大型虾类。杂食性而无选择地摄食各种中小型底栖动物。个体大小不同,雌性明显大于雄性。

中国对虾 一种长距离洄游、暖温性的大型虾类,主要分布在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也有零星分布。黄海的中国对虾有两个个体大小和资源数量不同的地理群:一为朝鲜西海岸群,一为中国黄渤海沿岸群。雌、雄性成体的体长分别为175~185毫米和145~155毫米。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在索饵场交配;4月底至6月初在河口附近海区产卵,仔虾有溯河习性。在渤海索饵期间集群分布,形成著名的渤海秋汛对虾渔业。11月下旬当水温降至12℃时,结群离开渤海进行越冬洄游,游至黄海中南部分散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开始随着水温的回升开始集结进行生殖洄游。中国对虾的世代产量波动较大,从5万余吨(1979年)降至3万吨(1987年)。

斑节对虾 体表具有非常美丽的花纹,又称“花虾”,为个体最大的一种对虾。雌性体长为185~215毫米,最大体长为350毫米;雄性体长为145~165毫米。雌雄性比一般为55∶45,产卵季节雌性增至60%~75%,产卵期为2~4月和8~11月。斑节对虾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沿岸北自日本南至东南非洲、澳大利亚的沿海水域。喜欢栖息在水草和海藻丛间,故有“草虾”之称。仔、幼虾栖息于港湾、河口等低盐的红树林浅滩,随个体的长大逐渐向外移动,成虾一般分布在60米以内而集中分布在20~40米的近岸水域。肉食性,好自残,分散而不集群,不利于捕捞。据FAO资料:1987年世界斑节对虾养殖产量约为13.7万吨。

褐对虾 世界上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种大型虾类。雌性平均体长为155~165毫米;雄性为130~140毫米;成体体重40~50克。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中西部美洲沿岸水域,墨西哥湾数量最大,集中分布于湾北部水深100米以内的浅海,墨西哥北部、阿根廷北部、巴西南部和美国大西洋沿岸也有分布。集群性很强但不作长距离洄游。全年2月至12月均可成熟产卵,5~9月是产卵盛期和主要捕捞季节,产卵场水深30~40米。年际间的渔获量波动在4.47万吨(1975)和6.93万吨之间;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平均年产量为5.87万吨。

鹰爪虾 一种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和地中海沿岸的广温性、多年生小型虾类,大量分布于中国海沿岸,在黄海、渤海也是一种长距离洄游的种类。雌性体长为29~109毫米,雄性为29~79毫米;越冬群体的平均体长为55.4毫米,生殖群体为65.6毫米,最大体长107毫米。5月开始进入渤海,5~6月交配,6月下旬至9月初产卵繁殖,主要产卵期为7月上旬至8月上旬,产卵群体主要由2~3龄个体组成。11月中、下旬开始游出渤海至黄海中南部越冬。4月上旬至5月上旬在山东半岛沿海形成鹰爪虾渔业,中国鹰爪虾年产量波动较大,从3417吨(1981)至13.91万吨(1988)。

拟须虾 体呈鲜艳红色,故有红虾之称,为一种深海大型虾类。雌性平均体长为140毫米,最大体长170毫米,重46克;雄性平均体长127毫米,最大体长160毫米,41克。4~8月产卵繁殖,主要渔汛为4~6月。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大西洋中西部和中东部包括墨西哥湾和地中海。中国的东海外海特别是南海北部大陆斜坡水域数量较大,有一定的捕捞价值。

渔业利用 世界从事对虾渔业的国家有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泰国、马来西亚、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墨西哥、巴西和科威特等70余个国家。世界对虾渔业发展十分迅速,20余年来世界虾类的年产量翻了两番,从60年代初期的50万吨,增至70年代初期的96万吨,进而到80年代初期的170万吨。1987年为202.82万吨,其中对虾类1972~1981年的平均产量约占虾类总产量的69%(109.5万吨);大型虾类(对虾属)约占对虾类总产量的56%左右(61.7万吨),1987年对虾属世界产量达73.0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