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东方鲀类养殖

最近更新:2023-03-05

根据东方鲀类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工繁殖、饲养的生产过程。日本人嗜食河豚,年消费量居世界之冠。日本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试养河豚,50年代中期进行红鳍东方鲀的人工育苗试验。80年代末,人工育苗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产量跃居日本海水养殖鱼类的第五位。

中国的河豚人工育苗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先后进行过弓斑东方鲀、铅点东方鲀、假睛东方鲀和红鳍东方鲀的生产性育苗试验。其中假睛东方鲀、红鳍东方鲀和铅点东方鲀的育苗量都已达数十万尾。至80年代,已在辽宁省的长海县獐子岛,山东省的胶南县、蓬莱县、日照市、文登市,江苏省的滨海县等地开展了网箱和土池养成试验。

人工育苗

包括亲鱼与采卵、孵化、鱼苗培育等几个步骤。

亲鱼与采卵

每年春季可从产卵场直接捕捞临产亲鱼。捕捞亲鱼工具以定置网具和钓捕为主。亲鱼要选择健壮无伤,腹部膨胀,手感松软,生殖孔微红并向外略突,性腺已发育至Ⅴ期的雌血和用手轻轻挤压腹部,乳白色粘稠精液能自流的雄血。然后采集精、卵进行人工授精。已接近性成熟的亲鱼(性腺发育至Ⅳ期中至Ⅳ期末),可移入室内池中暂养,暂养时间不宜太长,以防性腺退化。用药物进行诱导产卵,常用的催产药物有促黄体生成释放激素类似物(LRH) 和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两者可单独或混合肌肉注射。

孵化

鲀类卵子为具粘性的沉性卵,卵径约1.2~1.4毫米。刚受精的卵柔软,数小时后变硬。数日后其容积和重量减少10%~15%,此时每克卵可按600~700粒换算。一般采用容积180升、透明锥柱形的孵化器孵化,底部呈漏斗状,由上部进水,底部充气,光照控制在500勒左右。孵化前每只孵化器内放卵50万~100万粒,在接近孵化时减至20万~30万粒。在13~15℃水温条件下约需15天孵化,15~17℃时约需10天,19~21℃时约需6~7天。因仔鱼不能同步孵出,故可以临时停气,待卵子下沉、仔鱼上浮之后再行分开。孵化期间如遇死卵,可暂停流水和充气,并搅动海水使之在容器内旋转,待比重较小的死卵集中到表层中央,即可将死卵除去。

鱼苗培育

分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进行。前期一般使用室内水槽,容积1~10米3。光照控制在500~1000勒。放苗密度4万~6万尾/米3。开口后投喂轮虫。经2~3星期,仔鱼长到5毫米,成活率达40%~50%。此后产生个体差异,同时出现互相残食现象。故应尽早分选并移至室外饲育。后期一般用室外水泥池,放养密度为2000~3000尾/米3。饲育水温20~30℃,光照1万~3万勒。体长8~10毫米以前投喂轮虫、日本虎斑猛水蚤、卤虫幼体; 10毫米以上可投喂鱼肉或配合饵料。这时仔鱼生长迅速,体长达10毫米后,每天可增长1毫米。随着个体的生长,需不断降低密度并按大小分选饲育。经30~40天培育,幼鱼期成活率约为35%~50%。全长达25~30毫米时,可以作为养殖苗种。

养殖

养殖海区要求水质清洁,溶氧丰富,无赤潮发生,无污物及污水流入。透明度至少7~8米以上,水流以10厘米/秒为宜。最适水温16~23℃,水温低于9℃或高于28℃时对生长不利。

养殖方式与设施

日本养殖河豚有网箱、筑池与围网等几种方式,主要方式是网箱养殖。第一年从稚鱼至1龄鱼采用聚乙烯网箱,以后随鱼体生长而更换网目。当体重300克以上时,移入4厘米网目的金属网箱中饲育,直至上市出售为止。鱼体大小与网箱放养尾数见表。

鱼体大小和网箱的放养尾数

放养规格(g) 放养数(尾) 网箱规格(m) 6×6×6 8×8×8 10×10×8
稚鱼期(全长1厘米) 100~300 2000~3000 1300~2000 3000~5000 2500~3500
300~500 500以上 800~1500 500~800 2000~3000 1500~2000 2500~3500 2000~2500

养成

日本在河豚网箱养殖中,通常以糠虾、玉筋鱼、 斑鰶、 鲹科鱼类等为饵。 鱼体重在50克以内日投喂4次; 50~100克日投喂3次; 100克以上时日投喂2次。在水温较低的12月至翌年3月份,每日投喂1次即可。上市出售前则投喂含脂量少、氨基酸组成与红鳍东方鲀相似的蛤仔、乌贼、糠虾、玉筋鱼等,以改善其肉质。红鳍东方鲀的生长速度很快,体重3~4克的鱼苗移入网箱养殖,从6~7月到12月底体重能达到400克左右,至第二年年底达1000克时即可收获上市。

80年代,中国的鲀类人工育苗技术获得突破,河鲀的网箱和池塘养殖已进入试生产阶段。红鳍东方鲀与假睛东方鲀的生长速度快,在中国北方沿海经一年半海上网箱养殖,每尾约重750~800克,已达到商品鱼规格,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