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淡水白鲳养殖

2023-02-09

culture of Piaractus bra chypomus根据淡水白鲳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现代养殖技术对其进行繁殖、饲养的生产过程。

人工繁殖 成熟雌鱼腹部稍大,后腹较柔软,生殖孔微红,稍圆,略呈放射状。雄鱼腹部较小,泄殖孔微白色,下凹呈尖状,挤压腹部有少量粘液流出,无明显的珠星等第二性征。一般外观上雌雄无甚差异。繁殖季节在中国中部和南部为5月底至9月初,6月至8月为盛产期。

催产剂主要采用鲤或鲢、鳙垂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和多巴胺(RES)等,单独或混合使用,一次或两次注射均可。剂量可参照鲢、鳙、草鱼等的用量(见鱼类人工繁殖技术)。例如雌鱼每千克注射鲤垂体6毫克加LRH-A15微克,或LRH-A15微克加HCG300国际单位加RES 5毫克,分两次注射,第一针为总剂量的1/8~1/6,第二针为5/6~7/8,两次相隔6~8小时。雄鱼剂量为雌鱼的2/3或4/5。雌雄比例为1∶1~1.5。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用流水刺激。在水温28~29℃条件下,约经8小时产卵。卵分批产出,约经4~5小时结束。浙江省1988、1989年连续两年发现淡水白鲳能在鱼池中自行产卵,并孵出大量鱼苗。

卵在流水孵化器中孵化。要求水质清新,滤去敌害生物和杂物。每立方米水体放卵50万~100万粒。在水温28~29℃时,经14小时孵出。鱼苗出膜后,待发育至鳔充气、卵黄囊吸收殆尽、游泳敏捷时,取出置于网箱中,喂以熟蛋黄,然后下塘培育。

苗种培育 培育方法与鲤科鱼类相同。培育池面积一般667~2000平方米,水深80~150厘米。鱼苗下池前用药物清塘,杀灭野杂鱼和水生昆虫等。待药性消失后放养鱼苗,每公顷放120万尾左右。每天投喂黄豆浆或豆饼浆、花生饼浆。池水不宜过肥,如过肥,应及时加注新水,否则会影响鱼苗的生长及成活率。约20天即可培育成全长3厘米左右的“夏花”,此时可拉网分池,以分别饲养鱼种或食用鱼。

食用鱼饲养 淡水白鲳可以单养或与其他鱼混养。单养时平均每公顷池塘放养鱼种4500~7500尾。投喂油饼类、米糠、麸皮、蚕蛹和瓜皮、菜叶等饵料,饵料中粗蛋白质含量要求在25%~30%。日投饵量为鱼体总重的5%~8%。混养时平均每公顷放养淡水白鲳750~1500尾,鱼种的规格一般为10~15厘米,饲养一年可达500~750克。

越冬 凡冬季水温降至16℃以下的地方,都要采取保温措施。越冬的设施和方法见暖水性鱼类越冬。但对淡水白鲳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①因其遇低温时易罹病。当池塘水温降至20℃时,将准备越冬的亲鱼和鱼种移入温室。鱼体必须健康,无伤病,并进行药浴。鱼种的规格应在5~6厘米以上。越冬池要彻底消毒。②保持合适的水温。鱼种池水温最好为25℃。此时鱼种摄食旺盛,生长快。18℃以下,则减食甚至停食,导致鱼体消瘦以至死亡。18~23℃适宜寄生虫生长繁殖,易暴发小瓜虫病。③淡水白鲳的食量大,排泄物多,应经常清污,并配备增氧设备,保持水质良好,防止缺氧死鱼。④水温18~20℃时,对亲鱼日投饵量为总体重的1%~2%,20℃以上增至3%,25℃以上增至5%。到3月至4月,可再投些莴苣叶、菜叶等。鱼种投饵量较亲鱼多50%。

鱼病防治 主要有水霉病、细菌性烂鳃病以及小瓜虫、粘孢子虫等寄生虫病害。淡水白鲳对一些药物的反应与一般鲤科鱼类不同,在使用药物时须特别注意。如它对敌百虫和孔雀石绿很敏感,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4~6小时致死; 1毫克/升孔雀石绿3小时即死亡,即使0.28毫克/升也会出现中毒症状。因此这两种药在淡水白鲳池中已禁用。防治水霉病,可用次甲基蓝0.5毫克/升药浴10~15分钟,或0.05毫克/升全池泼洒。对细菌性烂鳃病,可用呋喃唑酮0.5毫克/升全池泼洒,隔天一次,共两次即可。对小瓜虫可用硝酸亚汞0.2毫克/升全池泼洒。对粘孢子虫尚无有效药物,可用生石灰清塘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