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大眼鲷类

2023-02-09

bigeyes大眼鲷科(Priacanthi-dae)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纲、鲈形目。为暖水性中小型近底层经济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西太平洋。中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及东海。

体侧扁,长椭圆形或卵圆形。头大。眼巨大,为头长之半。口裂几乎垂直。上颌骨宽,不为眶前骨遮盖。前鳃盖骨边缘光滑或具细锯齿,隅角处具强棘。鳞片细小而粗糙。背鳍1个,连续,具10鳍棘、11~15鳍条;臀鳍棘强大,具3鳍棘、10~15鳍条; 腹鳍大,具1鳍棘、5鳍条。尾鳍圆形、截形或浅凹形。(见图)大眼鲷类

短 尾 大 眼 鲷

世界大眼鲷科鱼类有3属18种。中国现有2属8种,其中具经济价值的有短尾大眼鲷和长尾大眼鲷两种。①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尾鳍浅凹或截形,上下叶无丝状延长鳍条。全体红色,背鳍、臀鳍和腹鳍浅红色,鳍膜间均具黄色斑点。分布于西太平洋。中国产于南海、东海。②长尾大眼鲷(P.tayenus):尾鳍深凹形,上下叶鳍条呈丝状延长。体红色,背鳍、臀鳍、鳍膜间无斑点,后缘尖凸,腹鳍第三至第五鳍膜间具数个褐色小斑点,各鳍红色。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太平洋。中国产于南海、东海南部。

大眼鲷类喜栖息于底质为泥沙或泥质的较深海域。短尾大眼鲷有结群现象,但不作长距离洄游,常集小群与其他鱼类混栖。东海的短尾大眼鲷垂直分布范围较广,在水深80米以内海区分布较少,80~120米海区是主要分布区,尤以水深100米左右的海区较为集中,底层水温以16~18℃,底层盐度34.5‰以上较适宜。有白天下沉,晚上上升到中上层的垂直移动现象。鱼体有随分布水层愈深,体长和体重愈大的趋势。产卵期较长。摄食活动强烈,在产卵盛期亦摄食。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如长尾类、糠虾类、端足类、介形类、头足类、腹足类、多毛类等,还摄食一些游泳动物,如日本鳀和双喙耳乌贼。卵球形,浮性怀卵量较多。分批排卵。短尾大眼鲷体长120~180毫米,怀卵量为5万~11万粒; 体长180毫米以上者,怀卵量达12万粒以上,多的可达19万粒。受精卵在水温27℃,经17小时,即孵出全长1.38毫米的仔鱼。产卵季节南海较东海为早,东海产卵期主要在6~9月,盛期为7~8月; 南海产卵期为4~7月,盛期为5~7月。长尾大眼鲷在南海北部的产卵期为4~8月,以5~7月为盛期。

大眼鲷主要渔场在粤东西部、珠江口近海、粤西中部及海南岛东南部海区。分布广,产卵期长,可常年捕捞。主要以底拖网进行捕捞,也有用围网、刺网、钓等捕获。世界大眼鲷产量1987年为3.5万吨,泰国(1.44万吨)居首位,香港(1.15万吨)次之,印度尼西亚为1800吨。大眼鲷为南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产量较大。中国长尾大眼鲷年产量波动在4000吨上下。短尾大眼鲷仅次于长尾大眼鲷。1975~1977年对东海外海进行底层鱼资源调查中,短尾大眼鲷渔获量占第二或第三位,成为东海外海底层鱼类中的主要鱼种。大眼鲷类的肉质嫩,味美,鲜食或制成咸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