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刺网渔业

2023-02-09

gillnet fisheries以网目刺挂或网衣缠络作用从事捕捞的产业。1982年中国刺网类渔获量约占海洋总渔获量的7%。刺网的渔获选择性较强,以一种鱼类为主,也可兼捕少量其他鱼类,是世界海洋和内陆水域广泛使用的主要渔具之一。适于捕捞分散于水域中层的鱼类,也可以捕捞近底层鱼类和虾蟹等。 主要有鲱、 金鱼、 马鲛、 鲐、 鲷、鳕、鲑、鳟、鲳、鳓等和内陆水域的青鱼、草鱼等。

中国早在宋代已有使用刺网捕鱼的记载 (见周密著《齐东野语》)。公元前13世纪,埃及拉默瑟斯二世(Rameses 2)时期,希伯莱和阿拉伯人已使用刺网捕鱼。

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沿海的刺网渔业逐步由机动渔船代替了风帆渔船作业。用于海洋流刺网作业的渔船,要求重心和干舷低,甲板光滑,受风面积小。内陆水域作业的流刺网船,均为载重不足10吨的小型渔船,主机功率2.205~4.41千瓦,无起网机械设备。沿岸和近海作业的渔船为10~60吨,主机功率22.05~110.25千瓦,航速5~8节,装有立式绞纲机1~2台。外海远洋作业的渔船,一般为50~100总吨,主机功率367.5~661.5千瓦,航速9~12节,装有起网机和舷侧滚筒以及冻结设备。母子式流刺网作业的母船总吨位可达500~1000吨,带有20~30艘70~80吨级的子船。

网具成矩形,一般都装有上、下纲和浮子、沉子等属具。作业时将若干片网具连接成网列,垂直敷设于鱼类通道上,使之刺入网目或缠络于网衣上而被捕获。

按网具结构形式可分为单片、双重、三重、无下纲和框格等五种:①单片刺网。将单片网衣装配在上、下纲上,是刺网类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②双重刺网。由一片大目网衣和一片小目网衣重合装配在上、下纲上;③三重刺网。在两片大目网衣之间夹一片小目网衣重合装配在上、下纲上;④无下纲刺网。又称散腿刺网。是将单片网衣装配在上纲上;⑤框格刺网。简称框刺网。是在单片刺网网衣上,纵横向用细绳结成框格。

按作业方式可分为漂流、定置、包围和拖曳等四种:①漂流刺网。简称流网或流刺网。作业时网列和渔船相连而随风、流漂移,是刺网类中使用最广泛的作业方式。作业水层可任意选定(见图)。②定置刺网。用桩或锚等固定网具于捕捞对象栖息的水层(见定置刺网捕鱼)。③围刺网。以包围方式作业的刺网,用单片型结构的长列网具包围集群鱼类,辅以声响、击水等驱赶方法使鱼受惊乱窜而被捕获。一般用于浅水、礁石、静水或水草丛生水域(见围刺网捕鱼)。④拖刺网。以拖曳方式作业的刺网,通常用两船牵引一长列单片刺网拖曳前进,使鱼类刺入或缠挂在网上(见拖刺网捕鱼)。

刺网渔业

流刺网作业示意图

刺网的渔获效率取决于网具的网目尺寸、缩结系数、网线粗度、网线张力和网衣颜色等因素,其中尤以网目大小影响最大。要根据鱼体大小及体形,确定适宜的网目尺寸,使之刺入网目内而不能逃脱。一般鱼类刺入网目的部位均在其鳃盖后缘和背鳍之前。因此,研究鱼体这一部分的尺寸是确定选用网目尺寸的重要依据。前苏联学者巴拉诺夫(Ф.И.Баранов)根据对刺网渔获率曲线的分析指出,刺网实际上不能捕捞与适宜体长相差20%的鱼类。这个结论对刺网网具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确定刺网网目的方法大致有两种,即根据鱼体长度或鱼体重量。按鱼体长度确定网目尺寸时,是假定捕捞鱼种的最适体长与网目尺寸呈线性关系,再根据实际生产提供的渔获率曲线或捕捞对象的断面周长求取其线性关系的比例值。按鱼体重量确定网目尺寸时,系基于鱼的体重与体长,即鱼体体积与体长成立方关系的假定,再按实际生产提供的数据求取其立方关系的比例值。

以刺挂为主的刺网横向缩结系数取0.45~0.67,以缠络为主的刺网横向缩结系数取0.30~0.35,过大或过小的缩结系数对网具渔获性能不利。

刺网网线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使用细线有利于嵌入鱼体,也不会过早的使鱼类发现网具而逃离。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以合成纤维代替天然纤维以后,渔获效率显著提高。由于刺网渔获性能与鱼类视觉、自然光强度、水的透明度和网衣颜色等有关。因此,网线的颜色应以不惊动鱼类为佳。

流网作业渔场比较著名的有:美洲太平洋沿岸渔场,挪威沿海和英国海域的鲱渔场,北太平洋的大麻哈鱼渔场等。中国沿海10~60米水深的河口、海湾、岛屿间水域均有作业,以春汛(3~7月)和夏秋汛(8~11月)较好。

刺网渔具的渔获选择性强,渔获物质量好。适当地发展该类渔具有利于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且节省能源,在中国沿海有一定的发展前途。今后应注意提高渔获效率和机械化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