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2023-02-09

abalone鲍属(Haliotis)贝类的总称。通称鲍鱼。属腹足纲、鲍科。是一种可供食用和药用的珍贵海产贝类。在世界水产市场上视为海珍品。中国自古列为“八珍”之一。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一书对鲍的生态习性、食用和药用价值有精辟的论述。鲍软体部味极鲜美,可鲜食、制罐,亦可制成干品。中药称鲍壳为石决明,有平肝清热、退翳明目之功能,可治眼疾、气痛病等。20世纪70年代中国从鲍肉中提取的鲍灵素Ⅲ,对抑制肿瘤有明显效果。

种类与分布 产于温带和热带的海洋软体动物,尤以热带的种类为多。世界上已发现100多种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10多种。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主要种类为桔红鲍(H. ruber Leach)、光滑鲍(H. laevigataDomevan)、罗氏鲍(H. roel Gray)和虹彩鲍(H. irisMartyn)等。在北美太平洋沿岸的墨西哥和美国,有红鲍、桃红鲍(H. corrugata Gray)、绿鲍(H. fulgensPhilippi)和堪察加鲍(H. kamtschatkana Jonas)等。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有大鲍(H. gigantea Gmelin)、西氏鲍(H. sieboldii Reeve)、盘鲍(H. discus Reeve)和皱纹盘鲍(H. discus hannai Ino)等。中国南起广东省、北到辽宁省沿海均有鲍的分布。已发现有6个种和1个亚种,即皱纹盘鲍、杂色鲍(H. diversicolor Reeve)、耳鲍(H. asinina Linnaeus)、羊鲍(H. ovina Gmelin)、多变鲍(H. varia Linnaeus)、格鲍(H. clathrata Reeve)和平鲍(H. planata Sowerby)。其中除皱纹盘鲍产于辽宁省至江苏省北部的渤海、黄海外,其他种类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沿海,属于暖水性种类。主要经济品种为皱纹盘鲍,已发现的最大壳长达12.4厘米。据统计,皱纹盘鲍约占中国鲍总产量的70%以上,其次为杂色鲍,壳长可达9厘米,耳鲍壳长可达7厘米。

形态构造 贝壳单片、扁平、坚厚,呈椭圆形。螺旋部退化,螺层少。体螺层及壳口极大,其末端有1列由小渐大呈螺旋排列的突起,近体螺层边缘的突起开孔与外面相通,称“壳孔”。外套触手可从孔中伸出。壳面粗糙,常附生有苔藓虫和石灰虫等动物。壳内面具有珍珠彩色光泽,青绿红蓝交映,中央有一个卵圆形的右侧壳肌痕(见彩图217)。主要经济种的形态构造见表。

几种主要经济鲍的形态构造

种名 壳 形 最大壳长(cm) 壳表颜色 壳内色泽 呼水孔数(个) 栖息水深(m)
皱纹盘鲍 杂色鲍 盘 鲍 大 鲍 西氏鲍 红 鲍 长卵圆形,壳表多皱褶 长椭圆形,肋细密 长卵圆形,壳顶稍高 卵圆形,呼水孔较高 卵圆形,壳低平 卵圆形 12 10 20 25 17 28 绿褐色 赤褐色 棕褐色 棕褐色 棕褐色 赤褐色 银白色,有珍珠光泽 银白色 银白色,有珍珠光泽 银白色 淡黄色 4~5 7~9 4~5 4~5 4~5 5~20 2~10 10~20 20~40 20 50

鲍为雌雄异体,个别为雌雄同体; 壳外表无显著的两性特征,无交接器,也无其他附属腺体。生殖腺包被于整个消化腺的表面,只在生殖季节,雌雄生殖腺颜色才出现显著差别,雌性呈绿褐色,雄性呈乳黄色。成熟的精、卵从右侧壳肌左下缘的右肾中央背面缝形孔进入肾腔,从肾腔出右肾孔至呼吸腔,从壳孔排出体外。

生态习性 鲍营匍匐生活,多栖息于潮流畅通、水色清澈、海藻繁茂的浅海岩礁海底。一般不出现在泥砂底质、盐度较低或冬季结冰的海区。栖息水深依种类、季节和个体大小而异; 红鲍栖息水深可达50米以上,大鲍为20~40米,皱纹盘鲍和杂色鲍以2~10米为多。幼鲍多生活于近岸的1~3米深处。鲍的栖息量同岩礁的形状密切相关,往往集中隐居在大的岩礁侧壁,礁缝、洞穴和凹陷处。

鲍借助宽大的足、平展的蹠面牢固地吸着于岩礁上。据测定,一个壳长15厘米的鲍,吸附力可达200千克。因此,采捕时应乘其不备,否则不易取下或造成损伤。当鲍体长达5毫米以上时,其活动开始有明显的昼伏夜出规律。人工育苗附着板上的稚鲍,白天爬到板下背光处密集成群,黄昏后则成群爬到表面进行旺盛的摄食活动。在自然海区,鲍的呼吸强度和活动量也是以夜间较大。鲍的活动范围不大,一年中的活动距离约180米。有季节性和生殖垂直移动特性。中国北方的皱纹盘鲍每年11月开始由浅水区慢慢移向7~8米深水区越冬; 翌年4月又由深水区移向近岸索饵、生殖,6~7月多活动于水深1~2米的海藻丛中。

食性 鲍为植食性动物,从匍匐幼虫到4~5毫米的稚鲍以底栖硅藻类为食,体长6~7毫米以后开始摄食薄嫩海藻,如石莼、浒苔等。成鲍主要以褐藻类为食,兼食部分红藻类和绿藻类。由于食物种类所含色素不同,壳面颜色也常有变化。用褐藻类的裙带菜、绿藻类的孔石莼和红藻类的蜈蚣藻(Grateloupia sp.),对皱纹盘鲍进行对比喂养的结果表明: 褐藻类的饵料效果比绿藻和红藻类好得多,增重率分别为32.1%、8.5%和3.6%。中国渤海、黄海区皱纹盘鲍的主要食物为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鼠尾藻(S. thunbergii)、海带、裙带菜等多种大型藻类和蓝藻类、底栖硅藻等微藻;动物性食物中有抱球虫(Globigerina sp.)、薮枝虫(Obelia sp.)、沙壳虫(Difflugia sp.)等;也吞食生活于海藻上的小型腹足类。鲍的摄食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在温带海区以4~6月摄食为最大。繁殖季节几乎不摄食。

繁殖 鲍的繁殖期依种类及海区而异,但同一种类的生殖水温相同。如红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可全年产卵(15~18℃);杂色鲍在中国广东省遮浪产卵盛期为4~5月,福建省东山为5~6月,水温均在25~26℃ 。大连沿海皱纹盘鲍产卵盛期为全年最高水温(21~24℃)的8月上、中旬。皱纹盘鲍的生物学最小型为发生后的1周龄,壳长3厘米左右。1个壳长7~8厘米的成熟亲鲍,一次平均产卵量约为90万~100万粒。卵在水中受精后,经过胚胎期和浮游生活的担轮幼虫、面盘幼虫期,只需要3~4天,面盘幼虫便转入底栖生活。皱纹盘鲍在(22℃)发生后30~40天,壳长可达0.2毫米以上,出现壳孔后,便进入稚鲍期,已完全具备成体的形态特征。鲍的胚胎和幼虫发育速度,依种类和培育水温不同而异,杂色鲍仅需24天左右可长成稚鲍; 日本盘鲍则需1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