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半人工采苗育苗

2023-02-09

semiartificial collec tion and rearing of seedlings海产动植物苗种生产方法之一,是在采捕野生苗的基础上辅以人工措施而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双壳贝类和藻类的苗种生产。即在贝、藻类繁殖季节,向自然产区人工投放适宜的采苗器,使幼虫附着变态或人工采孢子放回海中萌发、生长,从而获得养殖所需苗种。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受自然界影响较大,生产不稳定。

在贝类生活史中都有一段在水中浮游的幼虫期到附着变态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只要适时投放适宜的采苗器或改善海区的附着条件,就可以获得养殖用的苗种。但贝类的生活类型不同,所用采苗器也不同。对固着型贝类如牡蛎,中国传统的半人工采苗、育苗法是用石块、贝壳、水泥板和竹竿等作为采苗器。为提高附苗效果,尽量增加采苗器的阴面; 已经用过的采苗器要在使用前清除上面的浮泥和杂藻;新鲜的竹竿经浸泡后才能使用。对附着型的贝类如贻贝,可使用多毛的红棕绳,或稻草、岩草和竹皮等制成的绳索作采苗器。扇贝半人工采苗使用的采苗器以采苗袋和采苗笼效果较好。袋和笼都是用网目1.5毫米左右的聚乙烯纱网制成,内放网衣、尼龙丝或聚乙烯单丝。埋栖型的贝类如蛤仔、缢蛏和泥蚶等,其幼虫喜附着在小的砂粒上,需采用平畦整滩、去浮泥、加压砂的方法,以及在潮间带人工土池内经整池后投入亲贝,靠自然纳潮促使亲贝产卵采苗;或将人工培育的D形幼虫投入土池中,采取适时加水、换水、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繁殖的办法育成苗种。一个良好的埋栖型贝类半人工采苗、育苗场,必须是滩面稳定、流速缓慢、幼虫密度较大、敌害较少,并有良好的附着基质。

为掌握贝类半人工采苗时间,适时投放采苗器,可通过肥满度(干肉重/干壳重×100%)和性腺指数(性腺干重/软体部干重×100%)来判断产卵时间,进行采苗期预报。前者多用于贻贝、蛤仔、缢蛏等,后者多用于扇贝。也可以根据性腺覆盖内脏块的程度(如牡蛎)、性腺在外套膜上出现的部位(如贻贝)或切片观察精、卵发育状况,判断排放的具体时间。然后根据产卵时间以及胚胎、幼虫生长发育的规律与海区水温关系,预报幼虫变态附着的时间。同时利用浮游生物网从海区取样,进行定性、定量测定,根据幼虫发育程度和数量预报来确定采苗的具体地点、水层和时间。各种贝类产卵都有一个有效积温过程,并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产卵。大雨之后盐度的突然变化以及海浪、大潮等水文条件的变化,均可导致成熟亲贝产卵排精。因此,根据水温、盐度等水文变化以及物候征象等进行贝类半人工采苗预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藻类养殖中,半人工采苗、育苗主要见于紫菜养殖。在紫菜的繁殖季节,在潮间带设置筏架,张挂采苗帘,使自然海区中的孢子得以附着,发育成幼苗,或用人工培育的成熟丝状体配制孢子水,泼在张挂的网帘上育成幼苗。更为普通的做法是在筏架上加挂竹制、塑料种子袋或种子箱,内装人工培育的丝状体贝壳进行采苗与育苗。日本和中国早期养殖紫菜大都采用上述方法。50年代,中国海带养殖所用“秋苗”也用此法。当时是以竹瓦作为育苗器,人工采孢子后挂在海面浮筏上育成幼苗。

其他如利用鱼巢采集鲱鱼卵和乌贼卵,移入孵化池中孵化培育的育苗方法,以及在天然产区用采苗袋或在网笼中装牡蛎壳采集海参苗,在海上培育到稚参后,进行海底放流的方法等,也都属于半人工采苗、育苗的范畴。至80年代末,这种方法已逐渐为全人工采苗、育苗法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