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斑节对虾养殖

2023-02-09

culture of tiger shrimp根据虾类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工繁殖、饲养的生产过程。

概况 中国台湾省、亚洲东南亚地区的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是斑节对虾的主要养殖地区。由于斑节对虾生长迅速,饵料要求较易满足,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养殖品种之一,许多热带、亚热带地区都在开展养殖。中国广东、海南以及广西等省(区)主要进行半集约式或粗放式养殖。上述地区的斑节对虾养殖之所以能大规模发展,除技术上解决了人工苗种和人工配合饵料的大量生产外,还取决于养殖机械的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但就世界范围而言,不能获得大量养殖所需苗种仍然是限制发展的重要原因。亲虾在人工条件下不易成熟,天然亲虾的种群较小,不易大量捕获,也是大规模人工育苗生产受到限制的主要因素。因此,斑节对虾养殖亟待解决的是在人为条件下大量生产亲虾,以满足大量培育苗种生产之需要。此外,斑节对虾养殖阶段的疾病,已成为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台湾省1988年即因对虾疾病蔓延大量死亡,而大幅度减产。

中国台湾省至少已有300年的养殖历史,但长期以来靠纳天然虾苗养殖,被认为是与遮目鱼混养的副产品。半集约式企业化养殖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人工育苗技术的不断完善,养殖面积的扩大,人工配合饵料开发成功,育苗、养殖和饲料生产分工专业化,推动了生产的发展。1986年台湾省养殖产量达4.6万吨。全世界斑节对虾养殖总产量仅次于中国对虾。

人工育苗 包括设施和育苗技术。

设施 育苗用海水盐度应保持稳定,以28‰~33‰为宜。抽取海岸砂层下的地下海水,不需过滤,充氧后可直接使用。而由海中用水泵直接抽水,则需经过滤处理后再注入育苗池。亲虾暂养池,可使用20~50米3的水泥池,保持暗光。产卵池以0.5~1米3水体的水泥结构或玻璃钢水槽为宜。育苗池一般用10~30米3的水泥池,在纬度较高的地区,由于气温较低,水温温差变化较大。育苗池应设在室内,要求采光条件适宜,保温性较好,池内应设加温管道或电热加温。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地区可以搭棚,遮荫、避雨。育苗场应有充气设备,大型育苗场通常使用罗茨鼓风机,每分钟的充气量应达到使用水体的2%。散气石的气泡大小要求适度。

育苗技术 包括亲虾培育、产卵与孵化、幼体培育和群落法幼体培育。

亲虾培育 可自产卵场采捕天然亲虾,也可在人工条件下培育亲虾。由于斑节对虾甲壳较厚,鉴别卵巢发育成熟度时,可面对强光,透视背部观察。发育成熟的卵巢粗大,并在第一、第二腹节处向两侧下垂,头胸部的卵巢暗绿色,卵粒分离呈颗粒状。未完全成熟亲虾可应用眼柄切割技术促熟,将单侧眼柄灼伤,经2~3个星期(平均18.1天)性腺即可成熟。蓄养亲虾,要注意亲虾纳精囊内是否有精荚,因为该种对虾在其卵巢成熟前有蜕皮习性,此时如没有雄性对虾再次交配,则卵子产出后不能受精孵化。成熟雌虾丢失精荚,可用人工移植精荚技术来解决。移植精荚技术通常用电刺激方法获取精荚,再用镊子将精荚插入纳精囊。

产卵与孵化 在繁殖盛期亲虾运回后,当日夜间或隔日即可产卵,每立方米水体可放3~4尾亲虾,产卵池水深60~70厘米,充气要轻,以免搅碎刚产出的卵子。水温为28~30℃,盐度为28%~33‰。产卵后,立即将亲虾移出。孵化前,洗卵。也可将卵子移出,集中于孵化池或育苗池孵化,卵子孵化时的水温及盐度同产卵时一致。

幼体培育 培育无节幼体要求水温为28~30℃、盐度为30‰,充气量适中,不投饵。发育至溞状幼体后,开始摄食,生理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溞状幼体的第二期,耗氧量骤增;进入该期后应增加充气量。该期幼体畏强光直射,光照度以保持在500勒以下为宜。硅藻是该期的适宜饵料,尤以单体的角刺藻(Chaetoceros sp.)最好。硅藻数量不足时,可以投喂牡蛎卵、豆浆、活酵母、熟蛋黄、微粒饵料或微囊饵料。溞状幼体Ⅲ期以后,除了继续使用上述饵料外,需添加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发育至溞状幼体Ⅲ期后,每天换水1/5~1/3,以防水质变恶。本期的水温以28~30℃、盐度以30‰为宜。糠虾幼体期所需温度和盐度与溞状幼体期相同,唯投饵量需加大,以轮虫及卤虫无节幼体为主,辅以浮游植物饵料,或微颗粒、微胶囊饵料,换水量、充气量应比溞状幼体期加大。仔虾期的适温、适盐范围扩大,变态为仔虾后,最初5天所用的饵料种类和糠虾期相似,唯须加大投饵量、充气量、换水量。5天以后的仔虾不再畏强光,可移至室外养殖,饵料可添加碎鱼肉及贝肉,也可喂豆粉、花生饼粉等。仔虾培养20天,体长达2厘米,即可放养。

群落法幼体培育 可使用经筛网过滤的自然海水。在无节幼体期的培育池内加入营养盐,以促进水体中天然微藻及接种的人工培养硅藻大量繁殖。通常每1~2天施肥一次,直到水色变为褐色。溞状幼体期,视培育池内繁殖的微藻数量多少而补充人工饵料或生物饵料,糠虾幼体期后,直至仔虾的培育同前述方法。

养殖技术 斑节对虾的养成多用粗放式与半集约式养殖方式。80年代以来,半集约式养殖发展较快,中国台湾省、广东省主要采用这种方式。台湾省也有少数集约式高密度养殖。可与鱼、虾、藻(龙须菜)混养,也可单养。

粗放式养殖 在东南亚和中国历史悠久,至80年代末仍是东南亚部分地区的主要养殖方式。依赖纳自然苗养殖,池水交换也是采用涨潮纳水、落潮排水,基本上不投饵,池面积较大,单位面积产量低。

半集约式养殖 使用人工苗种、小面积池塘,人工控制水量,人工投饵,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中国台湾省所用养殖池为0.2~0.5公顷,每平方米放苗20~30尾,成活率为75%以上,每年生产两季或一季,产量每公顷1.4~9.6吨,最高者可达12吨。

斑节对虾养殖场应建于海水、淡水来源较便利,气候温暖,不受工业污染影响,易防台风以及交通、电力供应方便的地区。养殖水源可直接使用海水,也可抽取地下海水。养殖池为长方形,水深0.6~1米,池周及中间设宽5米、深2米的沟。可将2厘米以上的苗种直接放入养殖池养殖,也可进行分段养殖。分段养殖应设中间培育池,从10~12天仔虾养至体重达2克,再换池;养到5克后,放入养成池直至到达商品规格出池。具体分几段养殖,根据养殖条件、技术及养殖经验来确定。虾苗放养前,必须清除池底污泥及杂草,曝晒1~2个星期后才可进水;池水不能排干者应先清除害鱼,通常使用鱼藤酮及茶籽饼。清池后,可先进水30~40厘米,施用有机肥或无机肥繁殖基础饵料生物。进水时应加过滤网,以防害鱼进入养殖池。苗种来源一是当年春天培育的虾苗;二是去年秋天(10~11月)产卵培育的越冬苗。越冬苗的培育方法与中间培育相似,关键是加防寒措施,使水温不低于18℃,放苗密度为100~150尾/米2。养殖阶段的饵料为杂鱼、虾、贝肉及人工配合饵料等。每日的实际投饵量还要参考当时的天气状况、虾的健康状况以及残饵量、水质等作适当的调整。为了防止养殖过程中出现缺氧、浮头死亡,当放苗密度达30~70尾/米2时,需要用增氧机或水车充气,以改善水质。养殖期的几项主要水质指标为:①温度,25~33℃;②盐度,10‰~25‰;③溶氧量,4毫克/升以上;④pH值,8.0~8.5;⑤硫化氢,0.033毫克/升以下;⑥氨态氮,0.1毫克/升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