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白虾

2023-02-09

white shrimp白虾属(Exopalaemon)的总称。属甲壳纲、十足目、长臂虾科。生活在温、热带近海和淡水中的虾类。大多具较高经济价值,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中国沿海和湖泊中均产。

形态特征 额角发达,基部具一鸡冠状带齿的隆起,其前方光滑无齿,末端常有附加齿。头胸甲具一触角刺和一鳃甲刺,在鳃甲刺上方有一明显的鳃甲沟。大颚触须3节。(见图)

白虾

脊 尾 白 虾

种类与分布 白虾的种类不多,全世界有6种,均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区。刺形白虾 (E. styliferus)产于中国华南、东南亚的泰国到巴基斯坦沿海。越南白虾(E. mani)仅产于越南。还有四种只分布在中国及其邻国。东方白虾(E. orientis),生活于中国福建以南沿海和朝鲜、日本; 短腕白虾(E. annandalei),其第二步足腕节极短,长度不到掌部的一半,分布在中国浙江到朝鲜沿海; 脊尾白虾(E. carinicauda),其第三到第六腹节背面中央有一条纵脊,额角的鸡冠部短于末端细尖部,第二步足的指节为掌部的2倍,分布于中国和朝鲜;秀丽白虾(E. modestus),额角末端无附加齿,第二步足指节稍长于掌部,腕节长于指节,原分布于中国福建、台湾至苏联西伯利亚的淡水中。50年代起,随养殖业的兴起,各地从长江移运鱼苗放养,白虾随鱼苗被运往各地生长、繁殖。原来不产白虾的地区,如云南的滇池已成为高产区,它的自然分布区也就此消失。

生物学特性 生活于浅海、近岸或河口附近的咸淡水中。脊尾白虾喜在泥沙底质的环境中生活,适盐6‰~30‰。秋季由于大量降雨,常使河口或近岸区变为淡水,但白虾仍能生活自如。短腕白虾生活于河口附近或近岸咸淡水中,亦能在受潮汐影响江河下游的淡水成长、繁殖。由于它的附肢上生有许多羽状刚毛,能一直在水层中游泳。秀丽白虾则终生在淡水中生活。白虾为杂食性,摄食有机碎屑、藻类或浮游动物(如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等)。

白虾有连续产卵的习性,抱卵虾待孵化完毕后,不久又能再次产卵。脊尾白虾体长50~90毫米。在长江口,3月下旬当水温上升到12~13℃时,即开始产卵。直至10月还能见到亲虾抱卵。每尾雌虾可产卵4000多粒。卵产出后十余天即可孵出,溞状幼体共经6次蜕皮后变为仔虾。秀丽白虾体长40~60毫米,在4月上旬可见到亲虾抱卵,初夏为产卵盛期。其卵径大,每尾虾仅产300多粒,经3次蜕皮即可完成变态。短腕白虾体长为30~50毫米,产卵期较晚,盛夏为产卵旺期,可一直延至晚秋。白虾产卵量大,生长快,对环境适应性强,春季孵出的幼体到秋季都可以达到性成熟,并可形成产卵群体。白虾通常全年生长,到冬季随水温下降,生长缓慢,到翌年春天水温回升,生长再次加速。

渔业利用 脊尾白虾在白虾中产量最高,是中国重要经济虾类,全国沿海均产,以黄渤海的产量最大,总产量仅次于中国毛虾和中国对虾。秀丽白虾在淡水江河中,它的总产量仅次于青虾,但在大型湖泊,其产量却高于青虾。据统计,太湖的最高年产量达841吨,占该湖虾产量的半数以上; 巢湖,占80%以上; 黄河的汾河水库占70%以上; 云南的滇池,自1973年从长江移养鱼、虾后,该湖的白虾(包括青虾)产量猛增,占全湖水产品总产量的80%,成为该湖的重要渔业对象。到80年代,每年虾产量稳定在8000吨,平均每公顷产量达262.5千克。短腕白虾又称白米虾,江浙一带较多,长江口产量最大,盛夏季节进入产卵旺期,渔民捕捞抱卵的亲虾上市,构成了夏令季节的佐餐佳品,此虾含胆固醇低,是老年人的优质副食品。

白虾通常用拖网或张网捕捞。太湖地区在繁殖季节用银鱼网、小兜网,在捕捞银鱼、鲚的同时捕捞白虾,产量很高。脊尾白虾是中国的养殖种类之一,但目前仍停留在利用鱼塭进行粗养阶段。随着沿海各省市开展对虾养殖以来,它则成为对虾养殖池中最主要的副产品,产量也非常大。由于其壳薄而味美,捕获后除鲜售外,常制成虾干、虾米,卵可制成虾子,质量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