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白暨豚

2023-02-09

Chinese river dolphin属哺乳纲、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学名Lipotes vexilliferMiller。终身生活于淡水的哺乳动物。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20世纪80年代的种群数量300头左右。为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白暨豚的皮可制革,肉可食,皮下脂肪是高级润滑油,治疗烫伤有特效,牙齿可作项链等装饰品。

形态特征 白暨豚最大个体体长253厘米,皮肤裸露,无汗腺和皮脂腺,皮下脂肪起保持体温、减轻身体在水中比重的作用。前肢鳍状,适于水中游泳。后肢退化,尾末皮肤左右扩展成水平尾鳍,依靠尾鳍的上下摆动推动身体前进。眼小,视力差,依靠发达的声纳系统定位和寻找食物或逃避敌害。繁殖为胎生,具双角子宫,3月至5月为交配期,一胎一仔,怀胎时间10~11个月,哺乳期为一年。雄性4龄左右成熟,雌性8龄左右成熟。由于白暨豚繁殖率低,数量本来就少,加上人类活动的伤害,已濒临灭绝,亟须加强保护,开展人工饲养和繁殖研究。(见彩图6)

现在世界上已经饲养的淡水豚有亚河豚(Iniageoffrensis)、恒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

饲养 1860年,英国伦敦的威斯敏斯特(Wistmin-ster)水族馆首先饲养海豚,现已遍及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海豚聪明,经过训练能为人类的军事、经济、旅游和科学研究服务。香港等地亦在饲养海豚。198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始饲养白暨豚,获得成功。

捕捞与运输 白暨豚为中国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捉。为了科研或特殊需要,应向国家申请获批准后方能捕捉。获得活体的途径有多种。可在白暨豚进入河汊后用网截住,然后用网捕起;也可意外地于其搁浅时获取;还可以用声波驱赶,再用围网安全地捕获。

鲸类动物离水后皮肤极易干裂,长途运输容易死亡。一般多采用一种柔软坚硬的布做成长约2米,宽约1.5米的担架。在担架前端的1/3处,两边各开一个长20厘米,宽约10厘米的洞,另在后端1/3处正中开一个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洞。运输时把白暨豚放在担架上,鳍肢放入前端两侧洞内,让其伸出担架外,避免鳍肢压伤折断。肛门对着后端的洞,以利排泄。再把担架固定在牢固的框架上。运输途中不断向体表喷水,防止皮肤干裂。

距离不长的运输,可直接用泡沫塑料、棉絮等材料平铺在车上,做成一个松软的“床”,把白暨豚放在“床”上 除喷水孔外,体表盖上湿布,并不断喷水,切忌把水灌入鼻孔,以免进入肺部引起肺炎死亡。距离较长,可用直升飞机运输。到达目的地用孔雀石绿溶液涂抹全身(除口、鼻、眼睛外),预防腐皮病的发生。再把担架放入水中,并托起其体帮助它慢慢恢复游泳能力。

养白暨豚池 饲养5头以下池面积为275平方米,容积为1000立方米,池深为3.5米,以后每增加1头相应增加200立方米的容积。

可在室内或室外饲养。室内池可以控制温度,有完整的水处理系统。另备1个约10米直径、2米深的室内池,作治疗疾病用。

水质 白暨豚对水质的要求极高,水质直接关系豚的健康。引入的长江水含沙量高,必须过滤方可使用。地下水水温较恒定,水质清洁,尽管矿物质含量高,乃可作饲养用水。湖水中藻类和细菌极多,大量繁殖会造成富营养化,对其健康危害很大,不能用作水源。自来水中含氯量虽高,但在放水过程中曝气,很快会降到0.1毫克/升以下,可以使用。

养白暨豚池应有良好的水处理系统,使水每天循环数次。在没有水处理系统的情况下,水质容易变坏,必须半个月到1个月清池1次,还要经常换水。夏天勤换,冬天可隔几天换1次。池水的亚硝酸盐含量不应超过0.25毫克/升,否则会感到不适,体表发生腐皮病。水质标准见上页表。

白暨豚饲养池的水质条件

测定项目 均值和标准差 波动范围 容许范围
水温(℃)   2~33 5~30
pH值 7.5±0.49 6.5~8.6 6.5~8.6
总碱度(mg/l) (如CaCO3) 69.50±9.24 48~118 20~400
总硬度(mg/l) (如CaCO3) 98.57±13.84 75.0~139.3 50~150
溶解氧(mg/l) (如O2) 8.93±4.48 6.0~11.9 >5
余氯(mg/l) (如Cl) 0.08±0.06 0.05~0.30 0.05~0.30
氯化物(mg/l) (如Cl) 20.41±3.11 13~26 <910
耗氧量(mg/l) (如O2) 3.69±2.32 1.70~5.16 <6
总铁(mg/l) (如Fe) 0.079±0.037 0.02~0.14 <0.3
氨氮(mg/l) (如N) 0.229±0.263 0.012~0.80 <0.3
亚硝酸盐氮 (mg/l) (如N) 0.094±0.114 0.001~0.56 <0.1
大肠菌群总数 (colonies/100ml) 1176±1665 230~4500 <450

水温 长江中下游自然水温冬季最低,为5~6℃,夏季最高可达29~30℃。冬季当水温低于4℃时,白暨豚多在避风处缓慢游动,出水呼吸动作迟钝。夏季水温高于33℃时,则显得烦躁不安,不能正常摄食,体色发暗,皮肤出现深紫色小斑点。室外饲养时,冬天要遮风挡寒,夏天要搭凉棚,喷水降温。

饲喂 白暨豚喜食淡水鱼类,除黄颡鱼等体表多硬刺的鱼以外,其他鱼类都可食。但不吃非鱼食品。喂食前须用淡盐水消毒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方可投喂。在饲料鱼不足的情况下,必须每天早晚投喂适量的维生素药物,以补充营养元素的不足。营养药物包括肝脏、维生素C、维生素B1、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B12、叶酸、蜂王浆胶丸等。投喂方法是将鱼胸鳍处剪开一小口,把药物用镊子塞于鱼腹中即可。秋末和冬季,为了加强营养,积累皮下脂肪,以便安全过冬,应喂鲤、鲫或草鱼。

白暨豚的食量因季节而异,在生长旺盛时期,日食量应稳定在个体体重的10%~11%,夏季减到8%~9%,寒冬增加到12%。成熟的白暨豚个体日食量可减少到7%~8%。人工饲养条件下,开食是非常重要的一关。许多海豚类动物由于不开食而死亡。在刚开始几天,可在白暨豚池放入适口的无尾活鱼,便于捕食。3天以后,开始喂食训练,每天3次。鱼的大小视白暨豚个体大小而定,以0.15~0.5千克的鱼为适宜。训练时,把击昏的鱼丢在离白暨豚正前方1米左右处。起初白暨豚听到丢鱼声会惊慌失措,但只要坚持训练2~3天即开始吃食,直到豚听到投鱼的水响声主动前来吃食,表明驯食阶段结束。在驯食中,未吃的鱼会漂出水面,可暂不捞出,在以后的活动中会慢慢被捕食。如仍未被食,在下次训练前捞起,以免变质,致白暨豚食后发病。在完全习惯于投喂以后,就要定量供应。

继之,可开始训练白暨豚从饲养员手中取食。训练时用手握住鱼体,轻轻拍击水面,如白暨豚惊怕,按前法投喂,待白暨豚逐步接近训练台,已成习惯以后再用上述方式训练。约一星期以后,白暨豚即可适应从饲养员手中取食。并一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便会主动游来,张嘴待食。

白暨豚的摄食方式为吞食型,鱼太大,会噎食,危害生命。

疾病防治 在捕捉和养殖过程中白暨豚易受伤。轻伤只需用0.1%新洁尔灭溶液清洗疮面.或用4%氯化钠溶液加4%小苏打溶液消毒,然后用0.1%孔雀石绿溶液涂拭疮面,半小时后再敷上红霉素软膏。重伤一般在消毒处理后,撒上氯霉素粉、玉真散粉和云南白药,再用浸透维氏油膏的纱布敷于疮面,然后包扎好。如伤在躯干部位,还需以特制背心包扎,隔数天换一次药。严重时,需注射长效青霉素和链霉素,口服丙舒磺和长效磺胺等消炎药物。用量为人用量的一倍。

白暨豚的内科疾病有消化不良、肺炎、感冒等。最好的办法从预防做起。如发现粪便不散,久久漂于水面,须加喂酵母片和多酶片等助消化药物。如发现食欲不好,体温超过37℃,血液的中性核细胞超过70%,呼出的气有臭味,则可能患肺炎,应注射长效青霉素等药物。如肝功能不好,则要服用人体肝病所用的药物,剂量加倍。一旦染上肺炎或肝病,治疗异常困难。应防止患有感冒的人接近。腐皮病常在秋冬季,特别是在水温低的冬季发生。发病时患处皮肤腐烂,从头部吻端直至尾部都可能罹病。病原为Ⅰ型荧光极毛杆菌。发现此病,一方面要常换饲养水,另一方面要用浸有食盐小苏打溶液的消毒棉花拭疮面,再涂孔雀石绿溶液,半小时后拭上红霉素软膏。数日后即可痊愈。预防方法是注意水质清洁,防止皮肤受伤。在发病高峰季节,应在每次起水体检时,全身涂拭孔雀石绿溶液,至少停留半小时下水。

定期体检是保证豚体健康的重要措施。一般每隔1个月要检查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生理生化等指标,以及测定体长、体重、身体各部位比例等生长指标。在正常情况下,各项指标如下:体温,36℃±0.5℃;心律,86~100次/分: 呼吸频率,24~37次/10分; 体表温度,一般略高于水温,尾鳍尖端和吻端较高。血液指标中血红蛋白(Hb,克/100毫升),10.5±1.08; 红细胞(RBC,万/毫米3),342±33.46; 白细胞(WBC,个/毫米3),5391.67±1244.2;淋巴细胞(L.%),31.69±9.83;嗜酸性粒细胞(E,%),12.21±6.48; 嗜中性粒细胞(N,%),54.69±7.89;单核细胞(M,%),1.39±1.41;血细胞容量(Ht,%),39.17±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