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白姑鱼

2023-02-09

white chinese croaker又称白果子、 白米鱼、白䱛。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白姑鱼属。学名Argyrosomus argentatus (Hout-tuyn)。近海暖水性中下层经济鱼类。分布于印度、中国、朝鲜、日本。中国沿海均产。

体延长,侧扁。吻圆钝。吻褶完整,不分叶。口大,前位。上颌长于下颌。颏孔6个,细小,中央颏孔和内侧颏孔呈四方形排列,外侧颏孔存在 无颏须。体被栉鳞。背鳍基部长,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有一深凹,具11鳍棘、25~27鳍条。臀鳍2鳍棘、7鳍条,第二鳍棘长,与眼径约等长。尾鳍楔形。背鳍鳍棘部无黑斑。鳔大,圆筒形,端侧不向外突出成侧囊,鳔侧具粗壮侧肢约25对,侧肢仅具腹分支,无背分支。(见图)白姑鱼

白 姑 鱼

白姑鱼的近似种在中国有5种,常见有:大眼白姑鱼(A.macrophthalmus),尾鳍截形,眼大,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东至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产于台湾海峡和南海。大头白姑鱼(A.macrocephalus),尾鳍楔形,臀鳍第二鳍棘长为眼径1.3~1.5倍,背鳍鳍棘部无黑斑,鳔侧具17~18对侧肢,分布于孟加拉湾至中国,为福建、广东沿海经济鱼类之一。斑鳍白姑鱼(A.pawak),尾鳍楔形,背鳍第六至第七鳍棘间具1黑斑,鳔侧具24~27对侧肢,产于东海和南海,为中国特有种。此外,日本白姑鱼(A.japonicus)和鮸状白姑鱼(A.miichthioides)均不常见。

白姑鱼喜栖息于海水澄清、水深40~100米、底质为泥或泥沙的海区。为捕食性鱼类,主要摄食端足类、头足类、虾类(鹰爪虾、细螯虾、对虾)、蟹类及小型鱼类(二长棘鲷、鲾等),还摄食少量蛇尾类。能发声,在生殖期常发出咯咯的声音。

白姑鱼生长迅速,1龄鱼全长达150~160毫米,3龄鱼为270毫米,5龄鱼为310毫米。寿命约10龄。性成熟较早,1龄鱼已有30%开始性成熟,2龄鱼大部分成熟并参加生殖洄游。卵球形,浮性,具1无色透明油球,卵径0.73~0.8毫米。怀卵量2龄鱼约6万粒,3龄鱼约12万粒,4龄鱼约18万粒。受精卵在水温22~24℃约22小时孵化。初孵仔鱼全长1.46~1.5毫米。

白姑鱼有集群向近海洄游产卵习性,在东海及黄海已知有2个群体,黄海群体每年1~3月在济州岛西南外海越冬,4月开始向近岸作生殖洄游,5~6月在鸭绿江口、辽河口、渤海黄河口、莱州湾及海州湾一带产卵,产卵后分散索饵,9~11月在黄海中央部集结南游,12月返越冬场。东海群体冬季在济州岛南部31°N,126°E越冬场越冬,春季由越冬场向浙江披山外海洄游,5~8月在台州湾外海产卵,10月后向东北方向移动,返回越冬场。

白姑鱼为次要经济鱼类,资源曾因捕捞过度一度下降,1965年以来有所回升,20世纪70年代发现幼鱼分布区扩大,产量上升,80年代日本在东海及黄海年产量达1.8万~2万吨,中国年产约0.3万~0.4万吨,沿海常年均可捕获。用底拖网、定置网、刺网或手钓捕捞。白姑鱼肉味一般,供鲜销或制盐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