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

2023-02-09

Section 1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栖息习性 鮸状黄姑鱼平时在网箱中下层缓慢游动, 少跳跃, 摄食时游到上层。 冬季的晴天中午也会到上层活动。亲鱼在繁殖季节(spawning season)不论昼夜都游到中上层活动,雄鱼发出“咕咕”的鸣叫声。其幼鱼与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Cuvier)]幼鱼混养,两者生长发育正常。体重6kg以上的亲鱼(broodstock)与体 重相当的高体�混养时两者可相处。 在体重6kg以上的亲鱼网箱内放入2.5kg的同类个体,大个体不会追咬 小个体,但在同一箱内放入体重2kg的高体�[Seriola dumerili(Risso)]时, 高体�的尾部, 体侧和背鳍 (dor sal fin) 均被咬伤。

食性 鮸状黄姑鱼为肉食性鱼类 (carnivorous fishes), 对动物性饲料种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 喜食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Temminck et Schlegel)] 和金色小沙丁鱼 (Sardinella aurita Valenciennes),摄食凶猛,食量自控能力差,尤其幼鱼阶段常因暴食而引起消化不良。其食量为体重的2%~16%。幼鱼摄食随着生长而逐渐减少。日摄食量 (daily ration) 与水温密切相关,水温6℃时日摄食量为体重的2%; 随着水温的 升高, 最大日摄食量达到体重的16%; 水温升高到28℃时, 日摄食量却开始减少。鮸状黄姑鱼的摄食方式,一般是游到网箱上层水面摄食饲料。改变投料方式,采用饲料台装料后下沉到网箱的中下层水中,经2~3d 驯化后, 该鱼也会到饲料台摄食。 鮸状黄姑鱼对饲料加工形状没有严格要求, 只要适口性好, 就能摄食。 幼鱼饲料加工成糜状,以后逐步过渡到碎块状或块状。

生长发育 鮸状黄姑鱼全长200mm以内, 体长增长快, 而体重增长慢。 全长达到200mm以上时, 体重增长明显快于体长增长速度。从放养时的全长90~110mm、体重15~20g,经189d网箱养殖 (cage culture),全长增长到300~420mm、体重增加到400~1 150g。1周年体重为600~1 650g,2周年体重为2 500~3 800g,3周年体重可达5 750~7 900g。3龄鱼性腺发育(gonad development)成熟,激素诱导后可在网箱内 自然产卵 (natural spawning)。

对环境的适应性 鮸状黄姑鱼对水流的适应能力随个体增长而增强, 幼鱼对流速的适应能力在10cm/s

以内,而成鱼的适应能力则在20cm/s以内。适温范围6~30.5℃,最适水温18~28℃。适盐范围14‰~33.5‰,最适盐 度18‰~30‰。溶氧量要求4.5mg/L以上,低于此值时,成群游到水面,摄食 量减少。 敲击声对鮸状黄姑鱼生活没有影响。敲击捕鱼在距网箱20m以外作业时,亲鱼照常产卵。光照度在100~20000lx摄食活动正常。对海水透明度(transparency) 有一定要求,最适透明度 为0.8~1.2m。

繁殖习性 鮸状黄姑鱼性腺成熟年龄为3龄。繁殖期 (spawning season)4~6月。繁殖季节性腺成熟的雄鱼发出“咕咕” 的鸣叫声,发情产卵时声音短促。雌雄区别主要依据尿殖孔 (urogenital opening) 的外形特征,雌鱼呈半圆形,雄鱼呈尖形。自然产卵通常在夜间或凌晨进行。催产网箱水深1.5~2m,在水温18~25℃、盐度14‰~33.5‰下即可满足产卵要求。3龄鱼产卵量90万~130万粒,4龄鱼产卵量160万~180万粒,5龄鱼产卵量220万~280万粒,6龄鱼产卵量可达300万~410万粒。鮸状黄姑鱼属于分次产卵 (batch spawning)类型,繁殖季节产卵2~4次,约间隔10d催产一次,产卵量依次减少。雌雄配对最佳性比为1∶1。在正常情况下,亲鱼不会因产卵而死亡。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

图13-5-2 鮸状黄姑鱼胚胎、初孵仔鱼、仔鱼及稚鱼

1.2细胞期 2.高囊胚期 3.尾芽期 4.即将孵化 5.初孵仔鱼

6.孵化后1日龄仔鱼 7.孵化后18日龄仔鱼 8.孵化后31日龄稚鱼

胚胎和仔、稚鱼发育 受精卵 (fer tilized egg) 为圆球形浮性卵 (pelagicegg),卵径 (egg diameter) 0.97 ~1.00mm,单油球,油球径 0.23 ~0.27mm。在水温20~23℃、盐度26‰~ 30‰下受精后24h35min开始陆续孵出仔鱼 (larval fish)。胚胎发育分为26期,其发育顺序为: 胚盘形成期、细胞分裂期、桑椹期、高囊胚、低囊胚期、胚环、胚盾出现期、神经胚期、肌节、黑色素、视泡出现期、胚孔封闭期、克氏泡出现期、尾芽期、尾鳍褶形成期、晶体形成期、听囊、耳石出现期、心跳期、血液 循环期和孵出期。

仔、稚鱼培育 水温18~28℃,盐度20‰~30‰。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仔鱼前期 (prelarval stage) (孵化出膜至卵黄囊 (yolk sac) 和油球完全吸收)。孵化后5~22日龄为仔鱼后期 (postlarval stage) (卵黄囊和油球吸收至各鳍鳍条发育完整)。孵化后23~32日龄为稚鱼期 (juvenile stage) (各鳍鳍条发育完整至鳞被形成)。孵化后33日龄进入幼鱼早期 (图13-5-2)。

初孵仔鱼全长2.12mm,卵黄囊呈椭圆形,油球位于卵黄囊的后下方。胸鳍原基出现,肌节28对。眼前缘有颗粒状黑色素。头后部至体背部左右有2列黑色素分布。体侧散布点状黑色素。孵化后1日龄仔鱼全长3.24mm,卵黄囊和油球缩小。眼周、卵黄囊和油球表面黑褐色。第1~3肌节处的黑色素丛向上方的背鳍褶延伸成树枝状。卵黄囊上缘至肠子弯曲处的外缘、第9~12肌节、第16~19肌节 (尾部中央) 和第24~25肌节处的黑色素呈丛状分布,尾部腹缘散布黑色素。孵化后3~4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是仔鱼培育的主要危险期。孵化后5日龄仔鱼卵黄囊和油球已完全吸收消失,开始进入外源性营养的仔鱼后期。孵化后15日龄仔鱼全长4.24mm,鳍褶继续缩小,颌齿尖锐,胃卜型,肠曲1个。鳔和肠部表面布满树枝状黑褐色素。尾部中央的棕褐色素丛扇形扩大至第12~21肌节处。孵化后18日龄仔鱼全长5.34mm,背鳍基部出现18个短鳍条,臀鳍5个短鳍条,尾鳍下方鳍条较为发达。尾椎末端上翘。尾部中央色素丛缩至第14~19肌节处,呈黑褐色夹带桔红色。

孵化后23日龄稚鱼全长7.94mm,背鳍棘出现,腹鳍和臀鳍已形成。脊椎骨25枚。鳃盖上有星状黑色素分布,尾鳍基部形成弧形黑褐色素斑。孵化后27日龄稚鱼全长13.2mm,上颌外行似犬牙,下颌牙细小,排列成带状。鳃耙5+9,肠曲2个。尾柄侧线部最早出现2~3枚小鳞片。头部和体侧分布星状和菊花状黑 色素丛。 孵化后31日龄稚鱼全长18.5mm, 口径2.57mm, 肌节呈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形。 尾鳍 (caudal fin) 菱形, 尾部中央第16~19肌节处的色素丛仍明显。背鳍棘的上半部和各鳍鳍条均有黑色素分布。

孵化后33日龄开始进入幼鱼早期,全长23.2mm(体长17.0mm) 的幼鱼完全覆被鳞片,侧线鳞明显,体侧上半部形成黑色斜纹。尾鳍变成楔形。鱼体由黑褐色变为浅灰黄色,腹部银白色,已基本具备种的特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