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第四节 卤虫的生态条件

2023-02-09

Section 4 Ecological Condition of Artemia卤虫广泛分布于南极、北极以及世界各处不同的碳酸盐湖、沿海和盐田等超盐水域。卤虫缺乏隔海远距离游动能力,因此,卤虫的生态分布区不是连续的。所以,有的盐田并无卤虫,就是有卤虫生活的盐田、盐湖,由于盐田结构、盐水成分以及气候所影响的水质条件不同,也栖息生活着卤虫。这是由于风对休眠卵的传播、人和水鸟对休眠卵的携带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卤虫能生活在一般鱼虾蟹类等敌害生物不能存活的超盐水环境。不仅如此,卤虫对温度、盐度,水质中的溶氧量、离子的浓度,pH等均有较高的生活耐受力。

温度 卤虫耐温较广,可在5~35℃正常生存,卤虫卵可在零度 (25℃) 下贮存,卵的孵化温度为10~35℃,以25~30℃为适合的孵化水温。在自然界的盐田、盐池内,水温5~10℃左右即出现卤虫幼虫。以25℃左右为卤虫的最适生长水温。卤虫成虫在5~35℃的盐田水域仍能采到。郑严1973年将抱卵雌体放冷库的结冰室,经24h取出,表层已结冰,成体肢体仍蠕动。育卵囊内的卵属卵胎生,已孵化出幼虫排离生殖孔,在薄冰下的水体内活动正常。说明初孵的无节幼虫和抱卵的成虫能耐受低温。中国沿岸盐田的卤虫耐温的上限可达40℃(去壳的卤虫卵温度不能超过40℃,否则就失去孵化力,甚至卵黏连成团)。

盐度 卤虫喜生活在各种含氯化物、碳酸盐和硫酸盐的盐湖、沿海盐田及其高盐水域中,属广盐性生物。它的适盐范围,幼虫为20‰~100‰,成虫可达10‰~12‰,在340‰的饱和盐水中也发现有卤虫,但只具有生存的能力,已失去正常调节的代谢功能。在15‰盐度的半咸水的水域以及在含盐量为25‰~32‰的水域卤虫数量少,这是因为在盐度不高和偏低盐的水域生存着敌害动物,它们以卤虫为食,而在较高盐度的水域,尤其是在超高盐度的盐田、盐池,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不能存活,这也就是为什么卤虫数量偏高的原因所在。在低盐度生活的卤虫,个体偏大,体色灰白 (浅褐),产出的卵漂浮于水面,卵略呈灰褐色; 生活在高盐度的卤虫,不仅个体偏小,体呈棕褐或鲜红色 (与血红素有关,高盐低氧血红素起变化),产卵量和产卵次数也偏低于低盐生活的卤虫。在实验室培养卤虫,增加盐度对卤虫形成休眠卵有一定的作用 (郑严等,1989)。

溶氧量 卤虫能耐低氧生活。若将刚孵化分离出的幼虫浓缩集中于容量为5万ml的塑料水桶中,幼虫的密度为1 250个/ml,停放3~5min不死; 若在水桶中放气石充气,如此密度的初孵幼虫可维持30min仍正常未发现有死。看来,初孵出的无节幼虫更具有低氧生存的能力 (郑严等,1979)。用休眠卵孵化时,最低浓度应在1×10-6左右,若要保持和稳定卤虫卵的孵化速度,溶氧量应保持在(2~8)×10-6,低于此浓度则会降低卤虫卵的孵化率。若溶氧浓度低于(0.6~0.8)×10-6,卵子的孵化就会停止 (Nimuna,1968)。

pH 卤虫适于生活在中性的偏碱性的水域中。pH对卤虫卵的孵化、幼虫的生长、成虫的性成熟均有不 同程度的影响。不同pH值的影响程度尚无参考数值,但据一般的报道,在卵子孵化过程中,pH若低于8 或大于9,卵子孵化率有明显降低。因为,卵在孵化过程中,胚胎能放出CO2,水中CO2增多,水质会起变 化,pH就会下降,这就会影响卵子的孵化率下降。此外,卵子在孵化进程中需有一种孵化酶的作用,酶能使卵膜破裂。pH8~9时酶的活性最高,卵子的孵化率也会增高。

饵料 卤虫是典型的滤食性甲壳动物,也具刮食特点。所滤食的饵料颗粒大小在5~50μm,但以10μm 以下的饵料颗粒较为适宜。单细胞藻类、海洋中的细菌、原生动物、海洋酵母和面包酵母是卤虫的好饵料, 甚至沉在池底的有机碎屑、漂浮在水面的饵料团絮也都是卤虫可食饵料。

摄食量 据测定,水温28℃时以衣藻(Chlamydomonas spp.)(10~15μm×6~9μm)饲养体长5mm的卤虫,其摄食量为700万细胞/尾·d,或用扁藻为饵,一个成虫的摄食量约为10万~30万细胞/尾·d。饵料不足会导致卤虫发育迟缓,生长速度减慢,寿命缩短; 若缺饵饥饿时间长,则破坏生殖雌体的生殖节奏,产卵低,甚至逐渐死亡。

卤虫摄食量的研究,对盐田生态系的物质转换和人工养殖卤虫具有重要意义。卤虫属滤食性,也能摄食沙粒(Reeve,1963)。滤食动物摄食的特点涉及滤水能力,即清滤率(clearance rate)。清滤率和水域环境中的饵料浓度有关,同时决定着摄食率。Reeve (1963) 曾以三角褐指藻、盐藻为饵料,用细胞计算法测定其 浓度变化。Braun(1980)则用14C标记法和叶绿素浓度变化法测定清滤率。王荣、孙松(1991)研究卤虫对食物粒度的选择性,用盐藻作饵料,测定清滤率和摄食率(ingesting rate),他们用库尔特计数器(Coultercounter,model ⅡA)能较快速、准确地测定颗粒的数目,并用两种浓度计算清滤率和摄食率。研究结果表 明,成体卤虫的最适食物粒度为4.5~9.0μm,而盐藻的粒度集中分布范围在5~8μm正适合于卤虫的清滤率和摄食率。因此,在培养卤虫和大量在盐田增养殖卤虫,选用盐藻在盐田施肥扩大生产性的培养,以盐藻作卤虫的饵料是最理想的选择,同时,盐藻生长的盐度、温度、pH以及光照条件,也与卤虫的生活条件有趋同性。卤虫的摄食量与温度有关,当水温22℃时,成体卤虫对盐藻摄食的临界浓度大体为3.4×10-6或24×103细胞/ml。所以,在人工增养殖卤虫时,高于临界浓度的投饵不但无效,反会导致水质变坏(王荣、孙松,1991)。应当认为,利用清滤率和摄食率来研究卤虫的摄食是可以的,但不能反映和代表卤虫的摄食和选食。其原因: 成体卤虫对食物颗粒粒度的适应范围较宽,成体卤虫也能吃进沙粒。说明卤虫的选食性不 明显;清滤率只反映动物的滤水能力,并不等于动物在单位时间内的实际滤水量。实际上,清滤率是根据食 物颗粒的降低速度推算的,必须假定动物能将过滤水体中的食物颗粒全部滤食,而且还要与其摄食率相当的滤水速度才能适用。必须认为,动物不可能将过滤水体中的食物颗粒百分之百地被过滤和摄食,同时,直接 测定实际的滤水率是很困难的; 卤虫的清滤率与体长有关,也与水环境中的食物浓度有关。作者认为,微型单细胞藻的繁殖与温、光、营养盐有关,单细胞藻的增殖并不与动物的摄食率呈正相关,动物所摄食进的细胞数与环境食物浓度也不能一致,这就要必须研究卤虫摄食食物的消化速度之后才能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