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第一节 卤虫研究概况

2023-02-09

Section 1 Survey of Artemia Research卤虫 (Artemia spp.)是世界性分布的小型甲壳动物 (Crustacean)。对于它的研究,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录,1775 (1755?) 年Schlosser首次在英国的利明顿 (Lymington) 的盐池中采到过卤虫,把它绘制成图,并描述卤虫有11对胸足,这是卤虫第一次形态图出现。1785年林耐 (Linnaeus) 对卤虫的形态又作了描述,将11对胸足写成10对,一直到1936年奥都 (Audoum) 才重新证实了Schlosser的观察。到20世纪中期,卤虫作为研究实验材料、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组织学、放射生物学、毒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生态学等各学科领域,研究文献逐渐增多。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Seale(1933)、挪威的Rollefsen (1939) 先后报道了卤虫初孵幼虫作为鱼类幼体的活饵料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用卤虫初孵的无节幼虫作对虾幼体的饵料,发现有良好的饵料效果。随后,各国对卤虫卵的开发利用才引为重视。中国对卤虫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已故的张孝威教授的领导和指导下,曾先后对我国河北省的黄骅县、天津的塘沽、山东省的马戈庄、女姑口等沿岸的盐场进行过卤虫卵的采集、孵化试验,并利用卤虫初孵无节幼虫饲育人工培养的海产鱼类的仔鱼,为我国卤虫的应用和研究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才陆续对卤虫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陈清潮等,1975),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对卤虫研究的文献开始增多 (李茂堂、郑严等,1982,1991,郑严等,1982,1986,1994; 蔡亚能等,1986; 张闰生等,1990),既重视生产应用的研究,又深入到分类形态和遗传、生化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卤虫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应首推比利时根特大学成立了国际卤虫研究中心。

在最近10年来,研究的重点为: ①卤虫卵的采收,加工、贮存以及卤虫卵的孵化、去壳原理,操作技术和流程工艺及其应用; ②对不同国家和不同地理卤虫品系评述以及饵料饲养效果,包括卤虫的生长的饵料转换率; ③通过对卤虫的生化分析,提出强化卤虫营养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价值; ④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控制卤虫产卵,深入研究卤虫生殖的机理问题; ⑤以低值的饵料批量和连续性的集约化培养卤虫,应用于养殖生产; ⑥卤虫在土池施肥增养殖的研究,筛选卤虫优良品种、品系的移植和大量培养,巴西的马考 (Macou) 已获成功。引种卤虫到盐田、盐池,从而提高盐质、盐量的研究正在引起不少盐业发展国家的重视。到目前为止,世界约有40个国家50多个地区已报道有卤虫分布,并已查明有50多个卤虫地理品系。近年来又报道,美国有36个地区有卤虫,产量较高的是旧金山湾 (San Francisco Bay) 和犹他州大盐湖 (GreatSolt lake Utach); 加拿大37个咸水湖有卤虫,其中较出名的为查普林湖 (Chaplin lake); 西班牙有36个卤虫分布区; 前苏联有15个; 澳大利亚有5个,其中鲨鱼湾 (Shark Bay) 较驰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卤虫资源国之一,卤虫主要分布在沿海盐田和内陆咸水湖。经调查,中国沿海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的盐田盐池中的卤虫的分布点达20多处,另有江苏的射阳、内陆新疆的艾比湖、青海的柯柯湖、云南的盐津、内蒙的伊克昭盟、山西省的运城、海南的莺歌海、西藏、宁夏等地的盐田以及台湾等均有卤虫分布。资源量最多的以塘沽、黄骅、寿光、南堡等盐场为主。内陆盐场的卤虫资源尚待调查 (李茂堂、郑严等,1991)。